······
有了乞丐们的加入,岔子坡的草棚子不消几日就搭建完成了。随后众乞丐便忙碌到了石料的开凿和打磨当中。
其中的妇人和孩子们,帮着清理乱石堆中可以用作砌墙的砖块。
而年老些乞丐,则淘米的淘米,洗菜的洗菜,把烧火做饭的活计全都担了下来。
几百人同时忙碌的场景,让原本静寂的岔子坡变得热闹了起来。
没了填饱肚子的担忧,此刻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子,脸上都多了舒展。再加上忙碌之余小娃儿还时不时会嬉闹追逐上一番,看着好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要说与这场景唯一不匹配的,恐怕只有蹲坐在草棚子里难展笑颜的丁永全和张孟了。
可以说,自来到岔子坡后,丁、张二人除了额眉紧缩,剩下的就是各种难适应了。
其实两人过来岔子坡前也算做了周全的准备。比如一天三顿吃食,都是让府里厨娘做好,再由小厮架着马车送往这边的。
除此之外,两人还把府里的浴桶拿了过来,这样每日的泡澡依旧有了保证。
至于寝具更是不能少,松软舒适的枕头被褥肯定也带了出来。只是被子的事好解决,睡觉的床铺却是不能够的,他们总不能把府里的拨步床也给抬到这边来吧。
所以这几日最最困扰丁永全和张孟的,正是睡觉的问题,两人都有肥肚腩长着,躺在用硬木头搭成的临时床铺上,想翻个身都难。等到了第二日早上,全身上下就没有不酸痛的地方。
这样熬了几个晚上,最后实在无法的两人干脆让人拆了木头,而后也学着乞丐们直接在地上垒了稻草堆,再往上头铺上软软的被褥,如此睡起来倒比先
()前舒服了许多。
按说解决了睡觉的难题,丁永全和张孟应该高兴才是,可两人被风吹黑了不少的脸上不见半分喜悦。话说他们堂堂的户部侍郎,竟和乞丐一般睡上了草窝,能开心起来才怪呢。
特别是一连多日没去早朝,两人心中空空落落的,总有种被朝廷抛弃之感。
是以此时此刻的丁永全和张孟,只期盼着能尽快把手上事务完成,这样他们就可以早些回到朝堂中去了。
至于今后该如何对付林大人,以报此次之仇,丁永全和张孟觉得应该从长计议。
唉,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他们可不能再这般盲目行事了。
······
早一天动工就能早一天完工,等工部安排的工匠到位后,太庙的修缮就如火如荼的开始了。
这是自己进京后接手的第一件差事,林远秋肯定想尽善尽美把它完成。
好在过去几年的外放经历,让他对建造之事并不陌生。虽太庙有许多与普通屋宅不一样的规制,可万变不离其宗,再说不管怎样的形制都有图纸可依,林远秋只需把关好材料和人工、以及钱银的支出就成。
说到钱银的支出,因着此次旧料的利用,以及人工费上的减少,直接节省了一小半的造价。这不,等两个多月后太庙建造完工,在结算了所有费用后,一万六千两的造价银子竟还余下了五千二百多两。
看到账面上多余下的银子,再想到众乞丐解散时的一步三回头,林远秋脑中突然生出了一个想法,何不用这些银子给乞丐们做个安顿呢。
于是第二日林远秋就递了安置京中乞丐的奏折,提的建议就是用建造太庙余下的银子,给居无定所的乞丐们一个落脚的地方,也就是给他们盖上居住的房子,至于盖房子的地方,就直接选在岔子坡好了。
林远秋觉得自己的提议圣上一定会同意才对,毕竟这也算是利民的好事一件了。
果然,本就对京城乞丐之事上了心的景昌帝,在看到奏折后,真可谓瞌睡递来了枕头。作为一国之君,再没什么比让自己子民安居乐业更让他开心的事了。思虑了此事的可行性,很快景昌帝就宣林远秋去御书房商议,随后就下旨把此事交给了林远秋去办。
圣旨是在第二日的朝会上下的,当时可让不少朝臣诧异和羡慕,诧异是因为像这种给乞丐直接盖房子安家的做法往年可从来没有过。
至于羡慕,当然是因为这可是一件能在百姓中留好名声的美差了。
不过想到这个提议原本就是林尚书提出来的,再加上之前也是人家想出用旧料盖太庙的法子,才能节省下给乞丐们安家的银两,所以他们没啥可嫉妒的,只怪自己脑袋瓜不如林大人活络。
为百姓办实事林远秋自然是喜欢的,就像当初在定胡县和永宁州以及石洲府的“小县大城”之策,看到百姓们脸上的笑,油然而生的成就感就会充满他的胸膛。
为官最贵爱民?,林远秋觉得,只要一直保持着这个信念,那么自己往后的仕途无论如何都不会往贪墨腐化上靠。
······
有过“小县大城”的经验,盖安置房的事对林远秋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所以回到户部后,他很快就安排起量地基的事。
只是当林远秋领着下属到岔子坡准备实地查看一番时,却发现那十几个草棚子里依旧住着人,待走近一看,竟还是那些做活计的乞丐。
原来自那日做活的人都解散后,乞丐们并没像往常那样回到破庙或是谁家屋檐下待着,而是仍旧在草棚子里住了下来,在岔子坡住了两个多月,他们已经不由自主地把这儿当成家了。
有了做活计的工钱,这几日乞丐们都去城里买了粗粮,有几人甚至还买了菜种子。是以这会儿乞丐们有在做饭的,也有用树枝挖地准备种菜的。
看到林远秋他们过来,乞丐们都吓了一跳,只以为是官府过来赶走他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