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当然没吃成,反而脑门上被她敲了个包。
“吃你个大头鬼给我吃饼”
给几分颜色还想开染坊,白日宣a淫什么的,她可不干。
睨他一眼“过来给我打下手,添把柴。”
某男委屈巴巴“哦。”
今儿个周三工作日,蒋海朝趁着休息的工夫带着顾芊回了趟总后大院,蒋胜军在文工团上班,家里就只梁慧一个。
儿子儿媳回家,梁慧又是水果又是零食招待,见面第一句问候两人的工作情况,报喜不报忧,得到的答案当然是好的。
梁慧很开心,拉着顾芊一通关切问候“你们小两口好好过你们的日子,有什么困难就来找妈,妈永远是你们的后盾,生活上要是困哪可千万别为了面子不说,妈跟你爸工作大半辈子,存的钱都是留给你们几个孩子的,可别不好意思开口。”
“妈,海朝不是说了吗,您别看我们俩现在没正经工作,其实我们在外面卖吃的一个月不比在文工团挣得少。”
梁慧连连点头,敷衍地说“是是,妈不指望你们这些小本买卖能挣多少钱,安安稳稳的就行了。”
一听就晓得她没把蒋海朝的话放心上,以为小两口待在小破院儿里受苦呢。
蒋海朝熟练地削起苹果“妈,你还不知道吧,我和顾芊现在一天的工资,比咱爸一个月都高。”
“什么”梁慧的笑僵硬在嘴角,惊讶望向他“你别不是哄我哦。”
蒋海朝一声不屑的嗤笑“我啥时候骗过你,再说了,这种事我才不乐意哄你。”
苹果递过去,梁慧没回过神地接过“你俩现在到底在卖什么,我都还不清楚。”
顾芊给她解释了一遍,梁慧一听不对劲“学校门口那地方不怕被抓吗这种事儿现在真没人管了”
小两口哭笑不得,解释了好一会儿才让梁慧勉勉强强接受这是正经生意,时代变啦
梁慧点点头,若有所思。
等到晚上蒋胜军回家,梁慧把这事儿告诉了他。
蒋胜军脸上表情复杂,却什么也没说。
梁慧不免有些着急,拍他“你说海朝夫妻俩干这事儿会不会有危险上面说是改革,可真出来做生意的我瞧着也没几个,而且上面的政策一天一个样,说不准哪天又给回去”
没等她说完,蒋胜军插嘴道“我最近留意风向,有动静会告诉他,你别老为他们的事儿操心。”
得,现在倒成了蒋胜军安慰她别瞎操心。
梁慧叹息“是得好好留意,再不省心也是你儿子。”
从1978年改革开始,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知青下乡运动结束,大批知青返城造成了待业人口迅猛增长,像鹿城这样的省会城市,待业人口竟高达三十万,也就是说平均两户人家就有一名待业人员。
而家中其余人的口粮和工资不变,这待业人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花钱
如此一来,走上“投机倒把”之路的群体逐步扩大。
顾芊两口子从四月初开始做买卖,到现在八月中旬,四个月的时间,大街上流动摊贩以肉眼可见地多起来。
学校门口摆摊的商机不止顾芊现,更多人也现了。
九月初,从两个摊位变成了四个,四个变八个,卖什么的都有,不止局限于米糕,大多是各种小玩意儿,比如纽扣,针线,鞋垫一类的日用品。
而其中要数食物卖得最为火热。
顾芊的米糕早已在价格战中干不下去,开始另辟蹊径。
她和两个嫂嫂花了大工夫做出一批千层马蹄糕,q弹软糯,甜腻上口,大概六十只,一只箩筐正好装满。
定价还是五分钱一个,再贵怕没人要,便宜了又对不起洒出的汗水。
第一站还是先到学校门口摆摊,见到顾芊,好多人对她早已熟悉,甚至有家长热情地同她打招呼。
顾芊一一笑着应下,掀开屉布,金黄色的千层马蹄糕引入眼帘,芬芳的清香飘进鼻腔,攫住不少人的目光。
“呀,大妹子,今天不卖米糕啦”
顾芊笑着摇头“不卖了,换个口味,总吃米糕你们也腻不是”
妇女点头,这话真是说到她心坎儿里去了。
她家里双职工,平时省着点倒也不缺吃,月初手里头有闲钱,还能偶尔给孩子买点心解馋,可再缺粮食,天天吃米糕那也腻地慌。
她饶有兴致指着马蹄糕问“妹子,这又是多少钱”
顾芊笑靥如花答道“大姐,还是五分钱一个呢,不要票。”
说罢掰下一小瓣给她尝味儿“您尝尝,喜欢可以买点。”
“哎哟你真客气”
学校门口卖点心的,就数顾芊最耿直,每次都大方地给大家伙尝味儿,也不知道一天下来是赚还是亏本。
顾芊的手艺自然不用多说,妇女尝完爽快地掏钱买了两块。
等到孩子放学出来,吃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嗯比米糕还好吃”弹弹软又甜,一口嚼下,满嘴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