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穿越崇祯朝的 > 13 袁崇焕死的不冤1(第1页)

13 袁崇焕死的不冤1(第1页)

袁崇焕擅自杀害毛文龙,这一行为在崇祯皇帝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并且引起了朝廷内部的震动。崇祯皇帝虽然事先不知情,但在袁崇焕保证“五年平辽”后,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并对袁崇焕进行褒奖。

袁崇焕的行动直接帮助了后金的皇太极免除了后顾之忧,使得后金能够更自由地实施战略计划。毛文龙死后三个月,后金军队就杀入关内,直接威胁到了北京城。

毛文龙在对抗后金的过程中建立了有效的情报网络,他的死导致这个网络的全面崩塌,使得明朝对后金的行动反应滞后。

袁崇焕杀害毛文龙后,东江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和内斗。袁崇焕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毛文龙的人物,没有在东江设立帅位,导致东江集团无法统一号令,将领间内斗不休。

毛文龙被杀对东江军事集团的军心和士气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一些将领和士兵对袁崇焕的行为感到不满,甚至有的投奔了后金。

毛文龙生前,辽民经常起义投奔明朝,而毛文龙死后,辽民开始叛乱投奔后金,成为明朝的动乱之源。

毛文龙一死,明方在战略上的优势完全颠倒,后金得以采取更为积极的行动,而明朝则处于被动防守的位置。

崇祯二年袁崇焕斩杀了毛文龙,但他并没有借机对东江镇进行清洗,所以东江镇实力尚在。不过袁崇焕为了便于以后控制东江镇,却刻意地为东江镇制造了分裂。

袁崇焕将东江分为了四协,分别委任毛承禄、陈继盛、徐敷奏、刘兴祚四人统领。后又合并为两协,由陈继盛和刘兴祚分领。(袁崇焕勘合东江镇有战兵二万八千余人)

刘兴祚原本是努尔哈赤的爱将(后金称其刘爱塔),天启三年被登莱巡抚袁可立劝降(刘兴祚是在崇祯元年正式归明)。所以对于东江镇来说,刘兴祚就是个外来户。而袁崇焕拉拢他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制造分裂,让他制衡东江旧人。

说明:刘兴祚在天启三年被劝降后,当年计划带着复州军民一起投明,但是事泄未果导致两万多人被杀。不过一是努尔哈赤对刘兴祚非常信任(刘兴祚否认计划叛逃,努尔哈赤处死了告密的王丙),二是后金自身人力不足也需要刘兴祚这样的小军阀帮助其控制辽东大地,所以刘兴祚得以活命。

袁崇焕被崇祯处死后,接任的孙承宗也继续奉行了他的这一策略。他让刘兴祚以副将身份掌管皮岛军务,授予了刘兴祚完全压过陈继盛等原东江诸将的地位。这导致两派之间的斗争日益恶化。

原本东江旧将就不满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现在朝廷的这种做法更是激起了他们的激烈反抗。以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李应元为的一批中下级军官,纷纷带着自己的部属离开东江镇,前往山东投奔登莱巡抚孙元化。

留在东江镇的将官们也不服刘兴祚的领导,反而用他们的身份谣传他们兄弟二人欲叛明投金。

说明:明朝中后期武将地位急剧下降后都非常惧怕不服朝廷、谋叛之类的谣言,因为朝廷官员一旦相信,往往不会给他们申辩的机会,直接处死。毛文龙本人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己已之变”中刘兴祚奉命入关勤王,不幸战死,由其弟刘兴治代领他的职务。刘兴治有远他哥哥的野心以及能力,加之朝廷并未抚恤和皮岛上谣言给他的压力。他为了自保,决定独控东江镇,做一方诸侯,在明朝和后金之间左右逢源获利。

刘兴治以给他哥哥治丧为由,在崇祯三年四月十二日,将陈继盛及其亲信一百多人诱骗到皮岛后全部抓捕并斩杀。刘兴治当时只有三百多个亲信,为什么能成功呢?

因为他学了袁崇焕,刘兴治是假称领了蓟辽督师孙承宗的口令。陈继盛因为还忠于朝廷所以没有反抗,不然胜负犹未可知。

朝廷在处理此次兵变时完全偏向了刘兴治,不但没有追究刘兴治的罪行,孙承宗还将刘兴祚的“东江前协副将”之职实授刘兴治,并向皮岛放饷银。这实际上是认可了刘兴治对东江镇的控制。

不论朝廷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这么做让东江旧将们(包括那些离开东江去山东的)的心更寒。之前毛文龙被杀,这些人还幻想着朝廷以后会为毛文龙平反(陈继盛就一直在上疏朝廷要求给毛文龙平反,只是朝廷不搭理他)。

结果崇祯二年袁崇焕被定罪时,虽然罪名里有“斩帅”之罪,但是朝廷只认为袁崇焕罪在矫诏,并没有给毛文龙平反。现在刘兴治和朝廷几乎是翻版重演了一次,这只会让东江将士们认为朝廷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朝廷确实是不在乎他们)。这近乎朝廷给他们放了日后叛乱的许可。

朝廷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东江镇在毛文龙时代是明朝唯一不受文官直接控制的军镇(这也是毛文龙被杀的主要原因),所以朝廷对于东江镇抱有很深的成见,不信任他们。很多朝臣觉得分化、肢解掉东江镇更好。

朝廷官员们的成见,让那些离开东江镇去山东讨生活的东江籍将士们也备受牵连,他们在山东普遍不被当前官员、山东军卫待见,常常被歧视和刁难。

其二,在朝臣们眼中明军将士都不过是些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只要有军饷,召之即来),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带军的将领即可。控制的手法也很简单,听话就饷,不听就杀。换句话说,军镇里的武将互斗,朝臣们并不在乎,他们只在乎最后的胜利者听话不听话。

说明:这里笔者吐槽一下,如果陈继盛是文官,刘兴治就根本不敢杀他。因为杀后,朝廷必然将他定性为叛逆。之前的毛文龙也一样,如果他是文官,袁崇焕没有圣旨,拿着十把尚方宝剑也不敢杀。

崇祯四年三月,沈世魁、张焘等将领动兵变,击杀刘兴治,对朝廷宣布平乱。但朝廷并不默认沈世魁为总兵,而是空降了黄龙(孙承宗部将)为总兵,令沈世魁居其下。目的是不言而喻的,还是分化、肢解东江镇。

黄龙作为一个外人为了更好地控制东江镇,利用军饷放在东江镇内进一步的制造分裂,营建个人势力。但是东江旧将们会服么?

当年十月,都司耿仲裕(耿仲明的弟弟)率领部属以索要军饷为名,包围了黄龙的衙门,把黄龙押到演武场,将其腿打断并且割去耳鼻,并要杀掉他,因诸将劝阻而未遂。

不久后,黄龙在尚可喜的帮助下恢复权力,擒杀了耿仲裕,东江镇内部愈的混乱。说明:《明史》中说黄龙被“折股去耳鼻”不太可信,因为这属于辱刑,在那个年代真被割去耳鼻很难再为将统帅军队了。而黄龙后面又率兵至山东平叛,并在旅顺练兵。

同年闰十一月二十八日,孔有德在吴桥举兵造反。虽然孔有德起初只有八百人,但是已经寒心的东江旧将,纷纷倒向孔有德,让其叛乱的队伍迅扩大。在进攻登州时参与平叛的张焘部属中不少人就临阵倒向了孔有德,城中的耿仲明更是开门响应。

与孔有德交好的东江镇旅顺副将陈有时和广鹿岛副将毛承禄(毛文龙族子)也起兵响应,这支七八千人的队伍,一度割据半个东江镇。总兵黄龙“急遣尚可喜、金声桓等抚定诸岛,而躬巡其地,慰商民,诛叛党,纵火焚其舟”。陈有时、毛承禄不能抵挡,败走登州与叛军主力会合。

一场因为粮饷而起的小兵变,就这么迅展为大规模的叛乱。到底是这些“贼人”亡大明之心不死,还是大明朝廷自己在折腾自己?

最终朝廷以损失数万兵马、登莱镇化为废墟为代价才击溃叛军。孔有德率残部渡海逃往辽东,并投降了后金。

此次叛乱让东江镇损失了大半兵马,而且大将张焘虽然没有背叛朝廷,但是因为其部属有人投靠了孔有德,他也被牵连治罪,后被判死罪与孙元化一同被斩弃市。可以说东江将士对朝廷的最后一点信心,也就此被抹去了。

因为登莱镇被战乱摧毁,无力再作为后勤基地支援东江镇,而且黄龙也现自己无法完全控制东江镇,所以他就把东江一分为二,自己带着亲信到旅顺练兵休养。把皮岛让给了东江旧人沈世魁。前面提到的耿仲裕索响兵变,现在不少人就认为是沈世魁策划和主使的。

沈世魁虽然不怎么出名,之前官衔也不高,但是他在东江的影响力却很大。先他是毛文龙的老丈人,他的女儿是毛的小妾。另外沈世魁还有个身份,他是个国际贸易商人。长期以来东江镇的主要收入不是朝廷派的军饷,而是他搞国际贸易赚来的(走私)。

此举虽然缓和了东江镇内部的重重矛盾,但是并未能解决矛盾,这样也给了后金皇太极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

孔有德投降后金后,先是在鸭绿江为后金操练水师,为以后攻击诸岛上的东江军做准备。黄龙决定先下手解决后患,但是此时黄龙指挥不动离得更近的皮岛沈世魁部,只得派遣旅顺水师前往剿灭。

孔有德获知消息后便向皇太极献计趁旅顺空虚,率大军围攻旅顺,先消灭黄龙。黄龙因将水师派出,无法将旅顺守军全部撤退到海上,只能据城死守。

说明:东江镇在辽东的战略就是立足于海岛之上,利用水师优势控制沿海地区。即便是后金派大军前来绞杀,也无法围困能随时撤离的东江军,只能徒耗钱粮。所以大部分时候他们也就默认了东江镇对沿海地区的占领。

明总兵黄龙御甚力,纳海与参领岳乐顺、护军校额德、千总程国辅、骑都尉塔纳喀等奋勇登城,冒矢石而殒,遂克旅顺口。《清史稿·纳海传》

城破前,黄龙对部将谭应华说:“敌众我寡,今夕城必破。若持吾印送登州,不能赴,即投诸海可也。”谭应华登船而去之后,黄龙率李惟鸾、项祚临、樊化龙、张大禄、尚可义等将力战殉国。

黄龙死后,朝廷也意识到东江镇已经没啥可再折腾得了。东江镇总兵官的头衔才重新回到了东江旧将手中,沈世魁接任了东江镇总兵官。但是此时东江镇兵不过五千,已不足其巅峰时期的五分之一了。而且内部的矛盾也并没有消失。

崇祯六年,沈世魁有意整治在之前皮岛索饷兵变中镇压耿仲裕的尚可喜,准备召尚可喜至皮岛后治罪,此事被尚可喜部下许尔显侦知。自觉没什么路走的尚可喜,也就向孔有德学习,投降了后金。

本已衰败不堪的东江镇,再遭重创。

崇祯七年正月初一,尚可喜借元旦之会,逮捕副将俞亮泰、仇震泰,然后掠广鹿、大小长山、石城、海洋五岛军民万余人,二月携麾下诸将、辖下五岛军资器械登岸降金。

尚可喜和孔有德、耿仲明一样都是家族遭遇努尔哈赤屠杀后投奔毛文龙的,他们都与后金有着血海深仇。本来他们与后金作战都非常勇猛(各自也有不少亲属死于战斗),但是其后却都投降了后金。我们尽可以责骂他们罔顾大义、恬不知耻,但是始作俑者却是明朝自己。

崇祯十年,皇太极在第二次出征朝鲜后,逼令朝鲜出水军助其围攻皮岛,同时“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也摒弃前嫌全部参战。原本在水战中处于绝对优势的东江军再无优势可言。

虽然东江军殊死抵抗,但是实力上的巨大差异,让他们逃脱不了最终的失败。最后岛上男丁除了与“三顺王”有关系的人外,余众全部战死或被屠杀,沈世魁被擒后因拒不投降,亦被斩杀。

至此东江镇既无法维持,也无力重建。余散于各岛的残部被朝廷撤回关内,曾经辉煌的东江镇仅存十五年就被朝廷撤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