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永乐大帝传位给谁 > 第4章 咏蛙一首惊四座(第2页)

第4章 咏蛙一首惊四座(第2页)

朱元璋似乎对朱棣的状态充满了疑惑。而刘伯温作为出题者,他心中也充满了矛盾。他原本想为朱棣出个简单的题目,也许他能做出一打油诗来应付一下。但他的内心又觉得这并不可能,毕竟朱棣还是个年幼的孩子,他的学识尚浅,要做出一符合意境的诗来并不容易。

教书先生在一旁坐立不安,他心中抱怨着这个麻烦的差事。他只是在课堂上讲解了一些诗句,还没有教到做诗这一步呢。如果朱棣做不出来,他担心自己会受到皇上的责备,甚至会因此失去官职。

朱标也了解这个教学进度,他自己也才刚刚开始学习诗句的讲解。现在这几个幼学都还没有学完,就要他们做诗,这确实有些过分了。他也准备开口求情,但朱元璋却已经挥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

“小四,就按刘先生说的做。”朱元璋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棣深吸一口气,他开始在脑海中回想起一些前世的诗句,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灵感。他知道这是他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他的一个机会。他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这件事。

时间在慢慢过去,大殿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朱元璋的脸色渐渐变得有些阴沉,显然他对朱棣的答案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朱元璋的脸上渐渐露出不耐烦的神色。他心中也开始疑惑,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做出一好诗呢?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棣忽然想到了一个前世伟人的诗句,心中顿时一喜。他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开口说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此时的刘伯温,脸色犹如秋日的湖水,波澜不惊。他双眸深邃,犹如古井不波,却在听到朱棣的诗的开头时,眼中闪过一道明亮的光辉,仿佛星辰在黑夜中骤然点亮。他的手微微颤抖,以至于杯中的茶水也跟着泛起了涟漪。

朱标在一旁看着刘伯温的反应,心中明了,这诗不同寻常。他暗自松了口气,这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而朱元璋在初听时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但随后却陷入沉思,显然在思考这诗背后的深意。

过了片刻,刘伯温率先点头赞叹:“好诗!这诗以池塘里的蛙叫和绿荫树下的蝉声为线索,描绘了夏日的夜晚。通过对比蛙叫和蝉声,凸显出诗人独特的意境和心境。尤其是最后一句‘春来我未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更是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的自信和傲骨。”

朱元璋听后也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看出这诗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情感。这证明朱棣并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而是有着独特的才华和思想。

朱元璋听完,沉思了片刻,他审视着朱棣,心中疑惑重重。这个儿子平日里并不张扬,也没有特别表现出过人的才智。但今天这诗却让他刮目相看。他忍不住问:“这诗你是从哪里学来的?”

朱棣心中一紧,他可不想暴露自己前世的记忆。然而,他冷静思考后,慢慢开口:“父皇,这诗是孩儿自己创作的。我只是在书中看到一些诗句,又经常听到宫内的荷塘里蛙叫,有所感触后便时常磨练。”

朱元璋听后,对朱棣的才智和创作能力感到惊讶。但他同时也疑惑:这个孩子平日里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华,为何此时却能做出这样的诗句呢?

这时,刘伯温插话道:“皇上,微臣曾听说诗有感而,乃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四皇子能做出这样的诗句,说明他内心丰富,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感悟。”

朱元璋听后点点头,表示认可。他看着朱棣,心中想着:这个孩子确实有些不一般。他沉声说道:“小四,这诗做得很好。只是你刚才说这是你对照荷塘和蛙叫有所感触而创作的,那你能告诉朕,你诗中的‘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是什么意思吗?”

朱棣心中暗自叫苦,但表面上仍保持着镇定。他想了想后回答:“父皇,这句诗描绘了荷塘中青蛙独自坐于池塘之中,如同虎踞山林。而绿荫树下则是青蛙休养生息的精神寄托。”

朱元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表示认可。他看着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这个儿子的赞赏和认可。他不再怀疑朱棣的才智和能力,决定以后要更加关注这个儿子的展。

这时,马秀英看着朱棣,心中感到无比欣慰。她知道这个儿子已经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和冷静的态度。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朱棣会成为一位学有所成的贤才,而不是庸碌无为的王子。

总之,这次考核让朱棣展现出了不凡的才华和冷静的态度,也让他成为了皇室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朱元璋的气消了之后,门外跪着的两个人被召进殿内。朱元璋站起身来,语重心长地说道:“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机会读书识字。我的高祖和父兄也都是睁眼瞎,无法读写。我甚至为了生存,去当了和尚。但即使如此,我到现在也还是有很多字不认识。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够接受好的教育,将来帮助太子治理天下,不要被下面的官员蒙蔽了。然而,你们却没有珍惜这个机会,在这里打闹,这是多么不成体统的行为啊?作为兄长,老二和老三,你们应该带好头,不要让弟弟们跟着你们学坏。天下刚刚统一,我们的路还很长,我们要努力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再出现第二个我这样的睁眼瞎。”

老二和老三听后,连忙点头称是,但究竟听进去多少,却要打个问号。朱元璋自然清楚他们的心思,于是他说:“你们自己好好反省一下吧。”然后离开了学堂。

朱标在走之前,轻轻地拍了拍朱棣的肩膀,给予他鼓励。而刘伯温在离开之前,则略显深意地望了朱棣一眼,然后跟着朱元璋离去。

此时,朱棣注意到老三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他知道,这个兄弟并不满意自己的表现,也许会找机会在背后中伤自己。然而,朱棣也明白,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

朱元璋沿着院子外的石子路走来,停在池塘边。他仔细地观察着水中的青蛙,脑海中回荡着朱棣的那诗。他微微笑了,从他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才华和聪明感到无比的骄傲和欣慰。

贫苦的出身让他对自然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他曾亲自观察过各种生物,包括青蛙。虽然今天看到的青蛙与以往所见的并无不同,但今天的感受却与往日大不相同。因为朱棣的诗,他看到了青蛙,也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和未来。

刘伯温见此,也走上前来,恭敬地说道:“恭喜圣上,四皇子天资如此,又有壮志之心,将来肯定能够辅佐太子的。”朱元璋点了点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思考。

朱元璋转向刘伯温,问道:“关于皇子们的教育,你有什么建议没有?”刘伯温听后,沉思片刻,然后说:“皇子们的教育,臣有一点意见。据臣观察,四皇子及以上应该换个老师了,他们入学的时候年龄已经大了,对事物已经有一定能力了,如果按部就班的教授幼学,可能今天的场景还是会生。而且这位先生威望不足,小的皇子还可,大皇子们则不一定会那么好教授的。”

刘伯温的话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思。他明白刘伯温的意思,他的儿子们已经长大了,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教育他们,可能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如果老师的威望不足,大皇子们可能也不会那么好教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需要认真考虑。

朱元璋不由得叹了口气。他以前的事情都是马秀英安排的,现在自己也不得不亲自参与进来。这让他感到有些疲惫和无奈。然而,他知道这是他的责任,他必须为儿子的未来负责。也是为整个大明朝未来负责。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