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单纯把论文复刻,周只需要花一上午的时间就够了。
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他需要用燕大图书馆结合微电子系订阅的期刊能够查找到的内容,作为这封邮件的理论支撑。
而不是引用还未表的结果。
第二天早上,燕京时间九点,也是洛杉矶的下午五点,周在燕大的计算中心准时收到了胡正明寄来的邮件。
前一天的晚上他们没有围绕邮件本身进行沟通,更多的是询问周的个人情况,以及考察周的口语表达。
不管哪方面,周都达到了胡正明的心理预期。
口语表达是这个年代的留学生出去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难关,很多留学生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来适应。
以周的口语表达,可以直接跳过这个阶段,无缝衔接得开始博士工作。
是的,博士阶段更多的是工作,而不是学业。
研究为导向的工作。
胡正明所在的系英文简称是eecs,这个系里面分为三个大块,分别是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其他专业交叉学科和纯粹的计算机科学。
集成电路,是电气工程这个大项里的一个细分小项。
后世周入学的时候,电气工程这个领域下面已经有七个细分向:
信息、数据、网络和通信科学(idnnetbsp;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和机器人、集成电路、微纳米机电系统、物理电子学、信号处理。
而在1998年,电气工程下面还没有分的这么细。
“这些试题其实主要是围绕你知识的广度,对集成电路领域基础知识掌握的是否足够深。
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
(eec的试题我没做过甚至都看不懂,但是我听做过的大牛说不算难。)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打字上面,思考的时间反而不算太久。
周把邮件过去之后,胡正明那边几乎是秒回。
周看了下in98系统右下角的时间,然后在心里估计了一下洛杉矶的时间,现在洛杉矶是晚上九点。“估计老师设置了提示音,一直等着我的回信。
看来最近缺少劳动力啊。”
对于教授而言,博士生就是他们的免费劳动力,博士通过劳动换取学位,顺便能够继承教授在工业界、学术界的人脉关系。
至于能够继承多少,得看你跟的导师人品如何,以及是否欣赏你。
也许之前周是胡正明亲自带的最后一位博士,所以胡正明在介绍人脉给周的时候不遗余力。
但是这不代表胡正明对周的要求不高,恰恰相反,胡正明对周的要求可以用严苛来形容。
即便再如此严苛的要求下,周还是花四年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可见其天才程度。
按照伯克利的规定,学士学位开始去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位的,需要花5到6年时间。
学士能够六年毕业的,还是在集成电路这种工学领域,即便是伯克利也少之又少。
但是在这个时间段的胡正明,对博士的需求更多的是天赋异禀的即战力。
因为他创业了,他在96年开始,创办了一家叫做思略微电子的公司,一边在伯克利工作,一边私下创业。
如果按照原有轨迹进行下去,该公司干得很一般,最后被netbsp;做eda的,即便有胡正明这个创始人,还是没能干过netbsp;ce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厂商。在大a上市的华大九天就是干这个的,区别在于华大九天主要做国内市场,而netbsp;因此胡正明此时正缺人给他干活呢。
像周这种天赋异禀,如果基础扎实,那么过去就能够直接开始干活。
简直再完美不过了。
此时的阿美利肯人早就开始讲究ork-1ifeba1annetbsp;而胡正明见到的华国留学生,几乎都有一股拼命三郎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