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大唐气象手抄报 > 第9章 李世民和他的团队如何塑造贞观气象(第1页)

第9章 李世民和他的团队如何塑造贞观气象(第1页)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李世民即位称帝,是为唐太宗。

此时的天下,经过高祖李渊多年治理初步实现统一,隋末乱世民不聊生的局面也得到有效缓解。

但突厥、吐谷浑等外部势力持续侵犯大唐,甚至一度兵临长安城下;朝堂之上各种派系纠葛缠绕,暗潮涌动;国内尚未完全稳定,新旧体制并行,亟需规范统一;百姓生活还很贫困,特别是边远地区,小规模叛乱时有生。

摆在李世民面前的问题依然很多,形势仍很严峻。稍有不慎,辛苦打下的江山极有可能重新落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凭借卓越智慧和过人胆识,采取重金诱惑与武力威吓相结合的方法,在长安附近便桥上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结下互不侵犯盟约,史称“便桥会盟”,为大唐赢得了几年宝贵的和平展时间。

就在短短几年里,太宗与他的臣民励精图治,不仅开创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基业,更是成为后代君臣仿效的典范。

【o1】练兵重在平时

太宗是行伍出身,深知塑造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即位后,便经常在显德殿前指导将士习练射术,并告谕他们:“戎狄犯边,自古就有。原因在于边境稍有安宁,国主就安逸忘危,以致战事来临无法抵御。

朕不用你们承担与征伐无关的苦累劳役,只要你们勤练弓矢武艺。朕平时当你们老师,指导你们训练;战时做你们统帅,带领你们破敌。如此举国百姓或可享受太平!”

他还时常亲自监考,凡射术精湛、中靶多者予以厚赏,其直接领导也给予优等考绩。

根据当时规定,持兵刃到皇帝所在,一律处以绞刑。群臣出于对太宗安全的考虑,劝他不要这样,万一遇到个别悖逆之徒暗算,恐怕不是注重江山社稷的做法。

太宗却说:“帝王视四海如一家,国土之内都是朕的赤子,朕对他们推心置腹,为何偏要猜忌身边将士!”

太宗不仅狠抓士卒战斗技能训练,还格外重视战术素养的培育熏陶。他常对将领们说:“我自幼征战四方,懂得些行军布阵的要领。每次出战,我先观察敌方战斗阵形配置,判断出他们的强弱点在哪里。而后用我方薄弱力量引诱敌方精锐来袭,分散其布势;最后再集中主力,猛击其枢纽。”

“敌攻我,最多打进百余步;我击敌,则一下贯穿其整个阵形,再分兵从后加以抄击,往往一战而胜。我取胜的诀窍就在这里。”

说得通俗些,就是时机不到不动手。太宗当年可以和窦建德、刘黑闼、刘武周等强敌一耗数月就是不出战。而一旦机会来临,必一战破之,再穷追不舍,直至敌酋授。

懂得忍耐权衡的人,才能享受最后的胜利果实。

太宗的做法极大激励了三军部众,他们人人争先,刻苦习练,塑造了浓厚的尚武风气。大唐军队也在他的领导下,成为横扫天下、野战无敌的精锐,在日后对突厥、吐谷浑、薛延陀、高句丽等外敌作战中罕逢败绩。

【o2】奖赏务求公正

太宗根据文臣武将贡献值,亲自审定了长孙无忌等功臣的爵位封邑,让陈叔达当众颁布,并且说:“朕的封赏可能有不到之处,你们谁觉得有问题欢迎来提。”

人嘛,在功劳面前都会觉得自己出力最大。李世民话音刚落,底下就议论纷纷。

太宗叔父、淮安王李神通先站出来说:“臣当初第一个在关中举兵响应太祖,而房玄龄、杜如晦这些人只会耍弄笔杆,现在连他们都位居臣上,臣不太服气。”

李世民正色回答:“叔父您当年的确第一个起兵,但恐怕也有自求脱祸的因素。等到窦建德吞并山东,叔父您全军覆没;刘黑闼死灰复燃,您又望风逃窜。”

“房玄龄他们运筹帷幄,使社稷得以安定,论起功劳肯定排在叔父前面。您是我的亲人,我对您没什么可以吝啬,但却不能拿亲情去兑换功勋。”

李神通面红耳赤的退下,众人相顾着说:“陛下真公平,连淮安王的面子都不给,我们还有什么可说。”随即心悦诚服。

房玄龄作为太宗当秦王时的旧僚属,代表秦府言:“秦府许多没升官的都抱怨说跟着您多年,却排在前东宫(指李建成)与齐王府人的后面。”

李世民答:“作为帝王必须至公无私,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朕与你们平时吃穿用度,全都取自于民。朝廷设置官职的本意也是造福百姓,应当选任贤才,怎能按新旧顺序划分先后!如果新人贤良,旧人庸碌,难道还要舍贤取庸!不说自己能否胜任,一味只知抱怨,这哪里是为政体制!”

有人还对太宗提议,把过去秦王府士卒全部提升为武将,调入宫廷担任护卫。太宗说:“朕以天下为家举贤任能,怎可除了旧时部伍谁也不信。你的提议,不是让朕广布恩德于天下的做法!”

【o3】现人才,培养人才

所谓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论哪个年代,人才都是国家得以生存、展的基础。太宗既坚持亲自在平时观察提拔有操行能力的贤良,也注重挥职能机构作用,建立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类人才能够竞相涌现、挥作用。

太宗听说景州参军张玄素有学问,将他召来请教为政之道,他说:“隋朝天子喜好亲自处理政务,不信任群臣。群臣只知机械执行,没人去管是非对错。靠个人智慧参决天下事务,如果得失参半,过失就已很多。何况臣子谄谀奉承不讲真话,君王壅塞无知自诩高明,哪有不亡的道理!”

“陛下如能谨慎选用贤臣授予任务,根据实效施以奖惩,又何愁天下不治!另外,在隋末乱世中,真正欲图争取天下的不过十来人,其余都是出于保全乡里的想法暂据一方。由此可见,百姓中喜好动乱的只是少数,全看君王能否安抚。”

太宗欣赏他的看法,将其拔擢为侍御史。

前幽州记室张蕴古起草《大宝箴》(注:“箴”是古代一种以劝诫为主的文体),呈交太宗。主要观点如下:

“圣人蒙受天命,前来解困消厄,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奉养一人。”

“房屋再大,实际所占不过一身;昏昧君主,却要广建玉宇琼楼;珍馐再丰,饱腹之后只能丢弃;无知帝王,偏偏沉溺酒海肉山。”

“君王既不可碌碌无为,也不可苛察琐碎。虽拱手在上,却能体察下情;任众口纷纭,自能辨清是非。”

太宗嘉许之下,任命他为大理丞。

太宗在弘文殿收集存放了二十余万卷书籍,专门设置弘文馆管理,延聘虞世南、禇亮、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名闻天下的博学大家兼任学士,让他们轮流值班。办公间隙,请他们进入内殿讲论前朝往事,评析为政得失,商讨国家大事,经常到夜深才散。同时,选取三品以上官员子弟进入弘文馆学习,为帝国培养治国理政人才。

隋朝选拔人才,往往集中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春季之间,过期不候。古时交通不便,人们都嫌时间紧张。吏部侍郎刘林甫奏请太宗,人才应四季皆可遴选,随时填补空缺。制度颁布实施后,人人感到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饱尝动荡离乱,不愿出来做官,导致朝廷官员缺编。尚书省让各州选人补缺,州府大多推荐那些未经吏部注册的人补位。到了贞观年间,这种现象完全消失。尚书省在限定的期限内组织考核,前来参加的多至七千余人。刘林甫根据他们的才能,安排到适宜岗位,大家交口称赞。

【o4】靠诚信治天下

民部尚书裴矩上奏:“百姓家中有遭突厥侵犯的,建议每户补助一匹绢。”

太宗批复:“朕以诚信治天下,你们不能光图赈灾名声却不办实事。每家每户大小不一,怎能都是一个标准。”裴矩立即按太宗批示,以每户实有人口重新分配所需物资。

有个大臣奏请去除佞臣,太宗问他:“你所说的佞臣是哪个?”大臣答:“臣官职卑微,不知他是谁,陛下您只要召来群臣,佯装怒一试便知。有敢于犯颜不屈的,那是忠臣;有畏惧顺从的,一定是佞臣。”

太宗答:“君王是源,臣子是水。源头浑浊却要水流清澈,根本无法做到。君王弄虚作假,又哪来的底气让臣子保持忠正节操!朕要用诚信治天下,见到前朝帝王靠耍弄权术对待臣子,内心颇为不耻。你的办法虽好,朕却不能采用。”

太宗大宴群臣,令乐官演奏《秦王破阵乐》。太宗说:“朕当年专司征伐,民间创作了这曲子,虽然比不上文德雅乐,却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不敢有违初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