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支援舰”,一个非常特色的高情商名字。
实际就是在极度缺乏对岸支援火力的情况下,把四组火箭炮搬上一艘护卫舰,看看能不能抵近轰击某假想敌的滩头阵地。
虽然听上去确实有点绿皮,但好歹是专门设计过的海军兵器加上专业的护卫舰平台。
总比9o年代那会儿直接把陆军火炮搬上民船来得正经。
当然,也就是看上去正经。
火箭炮的精度本身就比较抱歉,又是安装在不稳定的船上,远程射击根本无法有效控制弹着点,抵近射击则要面对敌岸防火力。
再加上装药比例低和火力持续性差两个硬伤,导致作战效能实在一般,提供支援的水面舰艇部队和被支援的登陆部队都觉得这东西不太靠谱。
相同的改装方案也就只留下了516舰一根独苗。
技术上的事情到此为止,但可是苦了海军和舰队作训部门。
这艘船既不是护卫舰又不是登陆舰,无论用哪边的训练和考核标准都不合适,又不太可能专门为它单独编写一套大纲。
要说直接退役,那刚改造完没几年,好像也有点浪费。
总之是哪哪都别扭。
如今能在技术验证领域光热,倒也算是个不错的归宿。
而韩陈峰虽然觉得这艘船实在有点小,但毕竟只是进行测试,又不可能真对标得梅因级装上去一个3*3,加上电磁炮本来就有适装性优势,倒也完全可以接受。
……
一切准备停当之后,接下来就是各自漫长而枯燥的研工作——
“玄鸟”验证平台需要收尾、作为前者动力段的东风16需要试射、而磁流体电技术则需要进一步推进工程论证……
当初步定稿的高音飞行器设计方案被转移到航天科工一院的厂房里准备投产的时候,已经是秋去冬来。
试射计划则敲定在2oo8年第二季度之内。
作为国之重器,高音武器的测试当然不可能像普通装备那样由设计团队和用户简单开个会就确定下来,并且过去也没有过同类型武器测试的先例。
因此在简单陪家人度过一个元旦之后,常浩南便又迅动身前往西北,开始考察鼎新基地和二炮效应测试靶场的准备情况。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但戈壁的冬天还是让多年没回过东北的常浩南有些不太适应。
好在直升机降落停稳之后,早已经等在停机坪旁边的刑牧春立即上前,给他递上了一件军大衣。
前者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抵达这里,全权负责指挥试射的现场工作。
“今年冬天的气候确实不太正常,听说过2o个省区都已经报告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情况,甚至包括广东广西这些南方省份……”
刑牧春顺势找了个和天气有关的话题,算是见面之后的暖场。
眼下才2oo8年1月初,多数人,尤其本来就生活在北方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场灾害的严重程度,所以倒也没有特别严肃的气氛——
实际上,他们大概率也没机会意识到了。
一名基地气象部门的技术人员插进话来:
“还好,我环境减灾一号卫星组提前观测到欧亚地区中高纬度出现的异常大气环流,并预报了北方冷空气和印度洋暖湿空气会在华南和华东一带交汇,所以提前进行了一些处置应对工作,否则势必要造成更加难以估量的损失……”
环境减灾一号,也就是华夏与沙乌地那一揽子航天合作中最先产出的成果,由两颗多波段光学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可以获取从同温层到浅层地下范围内的遥测数据,并由青鸾o3星座实时传输到渔阳遥感中心进行分析处理。
尽管这种卫星显而易见地有着其它更深层次的作用,但出于国际观瞻以及对合作伙伴负责的角度考虑,还是把观测通道优先用于了本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