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安静的国子监这两天却是比寻常多了几分喧嚣,原本用功的读书人,此时却是难得凑在了一起,交头接耳,神色兴奋的谈论着什么:
“你们听说了么?咱们国子监来了个监生,要和阮师兄抢录遗呢。”
“听说了,据说是荣国府的三公子,好像叫贾玉什么的。”
“什么贾玉,他叫贾珏,许多诗词便是出自他之手,比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诗倒是好诗,只是这性子未免太过狂妄了些,科考岂是诗词所能比?”
“是极,诗词终究是小道,文章学问才是正途。”
“可笑的是,这狂妄的小子,却还妄图与阮师兄一较高下,他是从未听过阮师兄之名么?”
“哈哈,师兄怕是不知,这贾珏乃是庶出,日子过得尚不及奴才,他从未上过学,哪里知道阮师兄之名!”
“如此说来,倒是情有可原。只是,他一天学也不曾上过,何来勇气与阮师兄比试?”
“倒真是无知无畏,当真以为偶尔得了一两好词,便能无往不利了?”
……
这样的对话在整个将国子监随处可闻,贾珏与阮清的这场比试成国子监最大的鲜事,引了激烈的讨论。
而贾珏的来历和身世也成了许多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嘲笑和讽刺。
嘲笑他出身,嘲笑他没有上过学,讽刺他狂妄自大,讽刺他不自量力。
而在第二天中午,作为风暴中心人物的阮清却是出现在了国子监的食堂之中,酝酿了两天的国子监学生们,终于按捺不住心头的冲动,围住了阮清,向他问出了许多他们感兴的问题。
“阮师兄,你知道那贾珏要与你比试,争抢录遗名额一事么?”
阮清年近三十,生的倒也算是一表人才,他坐在座位上,神情淡然的点了点头:“知道。”
“阮师兄,你可认识那贾珏?”
阮清摇了摇头:“不知。”
他父亲去世,他为父亲守孝三年,直到几天前方才结束,在守孝的这段时间里,他不问世事,所以错过了前面的考试,当然,也就从来都没听过贾珏的名字。
这个回答却是让众人来了兴致,有人立刻问道:
“那贾珏于师兄而言,便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吧?”
阮清吃了几口饭,没有说话。
这样的动作,却是让众人全都兴奋了起来,因为这是默认了啊!
“师兄,你们如何比试?”有人连忙问道。
对于这个问题,阮清倒是选择了回答:
“此次比试为应试作答,由九位饱学之士出题阅卷,最终评出胜者。”
众人闻言齐齐眼睛一亮,竟然是一场只有两人参与的考试,而且由九位大儒出题,那题目一定非常难,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师兄,你可有信心胜过那贾珏?”又有人问道。
阮清默默的吃着饭,在众人那关注的眼神中,淡淡开口:“为何明知故问?”
哇!
这个回答,却是让所有人都欢呼了起来。
一个“明知故问”却是彰显了他强大的自信,以及对于贾珏的无视。 “师兄,那贾珏可是写了许多出彩的诗词呢。”有人说道。
“诗词,小道耳。”阮清轻轻说了一句。
众人闻言满脸都是兴奋,连忙又有人道:
“可他还精通书法,琴艺,卜术,歌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