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点,是在内阁六部之外。”
“建立直属于陛下,负责监督和审查百官的监察御史体系。”
“这套体系极大的避免了,官员上下包庇,结党营私,贪污腐化的诞生。”
“最妙的是内阁制定方案,六部负责执行,御史负责监督,三者互不隶属,各司其职,却又相互协助。”
“当然了,如果内阁六部制只是这样,那还不知道老夫如何惊叹~”
“真正让老夫惊叹的是,子师将这套制度完美的下放了。”
“朝廷的各部的政令,传达到各州州牧的手中,由州牧进行协调,再派给各州的六部官员执行,从州到郡,从郡到县,以此类推最终责任到人。”
一众大臣这才反应过来,
是啊,自从高祖立国以来,推行郡县制以来,这些郡县由于权力十分集中,就好似一个个小国一般,不便于管理。
不过一众大臣,此时却十分纳闷。
虽说郡县制不便于朝廷管理,可是他们身为世家,却因此赚的盆满钵满。
如果这内阁六部制,真的下放到郡县,岂不是动摇了他们的根本?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这种对世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政策,袁隗为什么会推崇。
“你们可知我朝官员选拔的举孝廉制度,存在那些重大弊端吗?”
众人闻言,纷纷摇头表示不知。
毕竟几百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他们只需要知道如何利用举孝廉,为自己谋求最大的好处就可以了,至于举孝廉有什么弊端,好像都跟他们的关系不大。
袁隗见状,摇了摇头继续道
“虽说被举孝廉之人,人品不会差,可是孝顺廉洁之人,并不代表能力就强。”
“常常会因为只知道照本宣科,导致治下百姓民不聊生,民怨四起。”
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袁隗接着道“而这个内阁六部制,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它,是由地方举荐人才到县级六部任职,而县级六部中政绩优异者,由吏部考核,监察御史的审查,满足条件的,提拔到郡级六部,再从郡到州,州到部。”
“这种自下而上,逐步升迁的方式。”
“可以充分的提升各部官员的工作能力,让他们迅适应,升迁后的工作。”
随着最后一个字的吐出,
袁隗清晰的感觉到,自己体内沉寂已久的内气,竟然再次活跃了起来。
这一刻,袁隗仿佛能看见,自己有生之年,越族地中闭关的那些老祖,踏足三花聚顶之上的未知领域的画面。
啪,啪,啪,
一众大臣忍不住为袁隗解析鼓掌。
经过袁隗的解释,一众大臣这才明白,这内阁六部制的恐怖之处,
也弄清楚了,袁隗为什么不阻止,王允推行这个内阁六部制了。
作为板上钉钉的文渊阁辅。
相较于谁都可以举荐的孝廉制,明显是吏部考核的内阁六部制,对袁隗更有利啊。
反倒是杨彪的举动,更让人感到困惑。
不过他在这些当小弟的,也不敢去干涉大佬的行为,既然袁隗和杨彪都不表态,那他们自然也愿意在一旁看热闹。
此时袁隗看向王允的目光,充满了怜悯,因为以他的眼光,自然看的出,王允是竭尽全力在为刘协做谋划的。
可是袁隗更清楚,刘协为什么对于内阁六部制充满抵触,
也知道刘协一直点自己,就是希望让自己站出来,带头抵制内阁六部制。
因为刘协知道,一旦内阁六部制施行下去,会产生大量被空缺的官职。
届时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寒门子弟,以及有一技之长的百姓,也能借此机会涌入官场,将朝堂现有的局面彻底冲垮,到时他就有机会提前出山,真正执掌皇权了。
不过相对应的,那些被他当做诱饵,抛出去的权力,就再也收回不来了。
或许王允一切的谋划,都是在考虑,该如何帮刘协夺回皇权。
只可惜,王允不明白,
没有一个有野心的皇帝,能容忍自己手中的权力,遭到他人的瓜分。
即便那个人是他的儿子都不行!
就更别的王允这个外人了,所以这一刻,王允已经的结局已经注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