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究竟有多美,素未谋面,尚不可知。
江景辰提笔写了两份信,一份写给孙敬远,另一封则写给徐琬琰。
他将写好的信交到董瓒手里,命他派人用最快的度送出。
解决完这件事情之后,江景辰重新将目光落在庄延昌的身上。
“先生,咱们再来继续商议造谣之事吧!”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谣言四散之时,圣上可不会忙前忙后的去辟谣,只会下令将传谣之人夷三族。
因此,散播谣言的人选以及途径都需要仔细权衡再三。
青玉提议道:“咱们可以雇佣一批亡命之徒,让他们四处散播谣言,一人百贯,雇来一千人,那也才一百万,没几个钱。”
江景辰对此表示赞同,随口调侃道:“那些亡命之徒怕是这辈子都没挣过这么好挣的钱。”
动动嘴,就能挣到一百贯,钱是很好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赚。
亡命之徒大多都是孤家寡人,别说是夷三族,就是十族也无所谓。
对他们而言,本就是过着刀口舔血的日子,脑袋掉了也就碗大的疤,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庄延昌思考再三后提出建议:“先,谣言不能太直白,要隐晦一些,否则无法大范围传开。其次,要分阶段散布,不能一股脑全抛。”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有明确的人物,且要像讲故事一样引人入胜,最好是能分出上、中、下续集。
青玉接口道:“那就找说书先生啊!他们最会编故事了。”
纵观历史,百姓起义之事多不胜举。
比较奇葩的当属宋朝,从建朝到灭亡总共三百多年,期间就生过四百多次造反,可以说,几乎年年都有造反的现象。
究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百姓吃不上饭,不造反就会饿死。
说什么皇帝昏聩,奸臣当道都是次要原因。
倘若百姓吃得饱饭,哪怕日子过的艰难,他们也不可能会造反。
管你皇帝有多昏,奸臣有多奸,只要有口饱饭吃,老百姓才不不管那些,顶多闲聊时骂上几句。
因此,想要造反的前提,就得让老百姓吃不上饱饭。
在商议后传谣一事后,江景辰独自在书房又写了两封信,一封送去钱塘县,另一封送去了利源商会。
两封信的核心内容相同,那就是即刻起开始囤粮,越多越好,越快越好。
为以防万一,给钱塘县的传信是以口耳相传,度上是慢了些,但胜在安全。
至于给利源商会的信,江景辰则是让董瓒亲自跑一趟,临行前叮嘱道:“告诉老猫,囤粮之事乃重中之重,务必派心腹经手。”
顿了顿,又道:“另外,让老猫大肆贿赂更多的吐蕃官员,别去找宫里的那些大官,就找矿地上能做主的小官,尽可能去承包下更多的铁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