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所在,已经如此。
果然亲耕之后、皇后千秋之前,皇帝发旨意,册立晋王为皇储,以晋王妃为太子妃,三个侧妃中,刚刚被确认怀有身孕的顺侧妃保留封号,继续称顺侧妃,杨守真、青深和孺人张氏为夫人,其他有生育的诸人为良娣,其他无生育但有侍寝的女人为孺子,另赐良家女子十人入府,赦天下。
至此,尘埃落定。
皇帝没有让晋王搬入东宫,而是直接将晋王府改制为太子府,这又是一个信号:皇帝陛下属意晋王继位的时间不远,所以懒得折腾两次。
众臣对皇帝陛下的身体状况也有预期,自从去年卒中,皇帝陛下精神不济,朝政多倚靠六辅和四位顾命大臣,也让各位皇子分担。
虽然考察皇子们的成分更大,却也侧面说明
皇帝陛下确实不得不放权,可知身体如何。
----
三月初六立晋王为太子,九月行册封礼,十一月初,皇帝陛下忽然卒中又发,口舌麻木,几乎不能言语,故命太子监国,由四位顾命大臣辅政。
太子与太子妃每日将大小朝务都搬至甘露宫寝室外决断,皇帝听政,若觉得不合适,只咳嗽一声,太子立即改换。
倒也和皇帝自己当政时一样。
同时皇帝秘请大椿居士及其后收的几位高徒来京诊治,一番争执后,发现还是王不泊给的方案最能延长寿命。
大椿居士只在王不泊的方案的基础上略作修饰,让它看起来不那么难听。
王不泊的方案核心就是少怒忧变化,慎思慎虑,多平凡喜乐,多活动,少坐少卧。
皇帝一向执行得不怎么样,所以恶化速度很快。
事已至此,皇帝不得不以“知天命”为由,禅位太子。
新帝倒也纯孝,继位后并没有搬进甘露宫,仍是住在玉芷宫,除皇后陪同之外,其他女眷虽已定名分,却依然住在太子府,就连孩子们也都没搬进宫里。
太上皇对儿子的态度非常满意,这种满意极大地弥补了他被迫禅位后的失落感。
两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春天到来,太上皇自觉身体恢复不少,又看新帝觉得有些不顺眼,又看其他纯孝的儿子顺眼起来。
虽然已被封后,但手里实权和太子妃时区别不大的巫明丽思忖一阵,把李琚支使
去外面打架了。
当此之时,示弱为上。
反正太上皇的身体,也反弹不了几次。
与其两虎相争、狼王争位,不如避其锋芒,让太上皇自己折腾。
太上皇比上辈子都多活了一年有余,巫明丽不信他这个揽权还能揽多久。
还有一点,李琚既然出去打架,没有一年半载就回不来。
这期间的朝政,难道四大臣说了算?
不不不,六辅想争权呢,巫明丽也想争权呢,谁驱谁吞谁,一切都是未知。
巫明丽是皇后,拥有先天地位。田趁月已入吏部,韩胜子虽未主户部但却掌住了国库,户部尚书沈时行,本有从龙之功,于青随时结束丁忧回朝,外面还有以杨、巫两家培养的基层官吏为主的新党。
内务司早就不是原皇后现太后的天下了,随着去年巫明丽成为太子妃,马讷、柳匀、陈式、傅穑早就已经进入内务司,逐步蚕食属于皇室的领地。
四大臣里,罗镇北只对太上皇和新帝忠臣,对其他人一视同仁,但他的女儿和巫明丽简直是异姓姐妹;六辅中,也有向复为结交。
巫明丽明牌最少,看起来没有高位相撑住,不乏毕首辅的政敌想用她作牌和毕首辅争斗。但巫明丽自己并不觉得顾命大臣和六辅有什么难办的。
她手里有钱就不慌,自古以来,仁义以人间罕见成无价之宝,利益以人皆向往驱动人心。
况且,新帝出征后,京城当家的是虚弱的太上皇。
相权要侵食君权的领地,明知有人坐山观虎斗也没办法拒绝诱惑,他不干别人干,别人干成了六辅就要换人做,由不得他们不动手。
这就是最好的让他们互相消耗的机会。
——
(作话:因为上辈子的事番外也不会写,所以补一笔设定,上辈子皇帝暴病一半因为疾病一半是被气的,发现蜀王和他需要的人才根本不一样,他以为的蜀王:知道心腹大患是什么并做出了雷厉风行的处理;实际的蜀王:和心腹大患勾结,收受钱财和美女,渎职,苟和……大概是这样。设定为后补的,可能和前期的一些情节对不上。是作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