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黄帝内经解说 > 第74章 古文解析 厥论篇第四十五(第1页)

第74章 古文解析 厥论篇第四十五(第1页)

一、《皇帝内经》原古文

素问第45章厥论

古文:

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歧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歧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歧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帝曰:寒厥何失而然也。歧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徧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帝曰: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歧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帝曰:善。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也。歧伯曰: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脇痛,?不可以运;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少阴之厥,则口乾溺赤,腹满心痛;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太阴厥逆,?急挛,心痛引腹,治主病者,少阴厥逆,虚满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治主病者;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太阳厥逆,僵仆呕血善衂,治主病者;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衂呕血。手太阴厥逆,虚满而咳,善呕沫治主病者;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手太阳厥逆,耳聋泣出,项不可以顾,腰不可以俛仰,治主病者;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痓,治主病者。

二、以下是对古文厥论深度解析

《黄帝内经厥证探微》

黄帝问道:“厥证的寒热情况是怎样的呢?”歧伯回答说:“阳气衰退于下,就会出现寒厥;阴气衰退于下,就会出现热厥。”

黄帝又问:“热厥之所以发热,必定从足部开始,这是为什么呢?”歧伯解释道:“阳气从足部五指的表侧升起,阴脉聚集于足下并汇聚于足心,所以阳气旺盛时,足下就会发热。”

黄帝继续问道:“寒厥之所以发冷歧伯定从五指向上延伸到膝部,这又是为什么呢?”歧伯说:“阴气从足部五指的里侧升起,聚集于膝下并汇聚于膝上,所以阴气旺盛时,就会从五指到膝上发冷,黄帝问:冷,不是从外部而来,而是从内部产生的。”

黄帝追问:“寒厥是怎样形成的呢?”歧伯说:“前阴是宗筋汇聚的地方,也是太阴和阳明经会合之处。春夏时节,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时节,阴气盛而阳气衰。那些身体强壮的人,在秋冬时节过度使用精力,下气上争而不能恢复,精气下泄,邪气就趁机而上;气停留在中焦,阳气衰退,不能渗透营养其经络,阳气日益损耗,阴气独自存在,所以手足就会发冷。”

黄帝又问:“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呢?”歧伯说:“酒进入胃中,络脉就会充满而经脉就会空虚;脾主要负责为胃运行津液,阴气虚弱时,阳气就会侵入,阳气侵入后,胃就会不和,胃不和,就会导致精气衰竭,精气衰竭,就不能营养四肢。这样的人必定经常醉酒或饱食后行房,气聚于脾中不能消散,酒气与谷气相互搏结,热盛于中,所以全身发热,尿液也呈赤黄色。酒气旺盛而迅猛,肾气已有衰退,阳气独自旺盛,所以手足就会发热。”

黄帝问道:“厥证有时会让人腹部胀满,有时会让人突然不省人事,有时甚至半天或一天后才苏醒,这是为什么呢?”歧伯说:“阴气旺盛于上,下部就会空虚,下部空虚就会腹胀满;阳气旺盛于上,下部之气就会加重而上逆,邪气上逆,就会导致阳气紊乱,阳气紊乱就会使人不省人事。”

黄帝说:“好。我想听听六经之厥的症状和病变情况。”歧伯说:“太阳经之厥,会出现头部肿胀、头重、足部不能行走,甚至发生晕厥仆倒;阳明经之厥,则会出现癫狂、想要奔幻觉叫、腹部胀满、不能安卧、面部发红发热、出现幻觉和胡言乱语;少阳经之厥,则会出现突然耳聋、面颊肿胀发热、胁肋疼痛、小腿不能运动;太阴经之厥,则会出现腹部胀满、腹部膨隆、后阴不利、不欲饮食、进食则呕吐、不能安卧;少阴经之厥,则会出现口干、尿液赤黄、腹部胀满、心痛;厥阴经之之厥,则会出现少腹肿痛、腹胀、小便不利、喜好卧床、屈膝,阴器收缩肿胀、小腿内侧发热,邪气盛就用泻法,正气虚就用补法,不盛不虚就根据经穴来治疗。太阴经厥逆,小腿拘急痉挛,心痛牵引腹部,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少阴经厥逆,腹部胀满、呕吐、泄泻清冷,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厥阴经厥逆,腰部拘挛疼痛、腹部胀满、前阴闭锁、胡言乱语,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三阴经都发生厥逆,大小便不通,使人手足寒冷,三天后就会死亡。太阳经厥逆,身体僵硬、仆倒、呕血、容易鼻出血,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少阳经厥逆,关节活动不利,关节活动不利的人,腰部不能行走,颈项不能回顾,发生肠痈且不能治愈、惊恐而死;阳明经厥逆,气喘咳嗽、身体发热、容易惊恐、鼻出血、呕血。手太阴经厥逆,腹部胀满、咳嗽、容易呕吐涎沫,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手心主和少阴经厥逆,心痛牵引咽喉、身体发热、死亡不可救治。手太阳经厥逆,耳聋、流泪,颈项不能回顾,腰部不能俯仰,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手阳明和少阳经厥逆,发生喉痹、咽肿、痉病,治疗应针对主病之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总之,这段对话详细阐述了厥证的各种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六经之厥的不同症状和治疗方法,体现了《黄帝内经》对人体病理变化的深刻洞察和丰富的医学智慧。

三、以下是一首七律赞《黄帝内经厥证探微》:

《七律·赞〈黄帝内经厥证探微〉》

内经奥秘细研寻,厥证探微见解深。

寒热缘由析透彻,六经病变辨明真。

岐黄妙术传千载,医道精华启后人。

宝典光芒昭日月,苍生福祉永依存。

诠释:

这首七律诗是对《黄帝内经厥证探微》的赞美。

诗中说《黄帝内经》的奥秘被深入研究探寻,其中对厥证的探讨见解深刻。书中将寒热的原因分析得透彻,对六经病变也辨别得清晰准确。岐黄之术传承千年,其中的医道精华启发了后世之人。这部宝典光芒闪耀如日月,永远是苍生福祉的依托。整首诗表达了对该书的高度赞赏和推崇。

四、以下是用周易哲学从几个方面对《黄帝内经厥证探微》进行深度解析:

(一)阴阳之道

《黄帝内经厥证探微》中体现了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厥证的发生与阴阳的变化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体内部阴阳的动态平衡被打破。

以周易哲学视角解读〈黄帝内经厥证探微〉中阴阳平衡与失调:

《黄帝内经厥证探微》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医学典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运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其中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失调,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厥证发生的本质和人体健康的奥秘。

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要素,它们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维持着宇宙的平衡与和谐。《黄帝内经厥证探微》中明确指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当阴阳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包括厥证。

阴阳的平衡与失调在厥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厥证,是一种病理状态,其发生往往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紧密相关。例如,当阳气过盛或阴气不足时,可能会导致热厥的发生;而当阴气过盛或阳气不足时,则可能引发寒厥。这种阴阳的失调反映了人体内部环境的紊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源。

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阴阳的平衡并非是绝对的静止状态,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在人体中,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时刻都在进行着。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来维持阴阳的平衡,但当外界因素的干扰或内部因素的变化超出了人体的调节能力时,阴阳平衡就会被打破,从而引发厥证等疾病。

在厥证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阴阳相互消长的过程。例如,在热厥的发展过程中,阳气逐渐亢盛,而阴气则逐渐被消耗,最终导致阴阳失衡的加剧。而在寒厥中,则是阴气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阳气被抑制,同样导致了阴阳的失衡。这种阴阳的消长变化,体现了周易哲学中“物极必反”的思想,即当一种力量发展到极致时,必然会引发相反力量的产生和发展。

同时,《黄帝内经厥证探微》中还强调了人体内部各个脏腑之间的阴阳平衡关系。每个脏腑都有其自身的阴阳属性,它们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整体阴阳平衡。当某个脏腑的阴阳失衡时,不仅会影响该脏腑的功能,还可能通过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引发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衡,进而导致厥证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周易哲学还强调了宇宙自然与人体的相互联系。人体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其阴阳平衡与宇宙自然的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例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变化等都会对人体的阴阳平衡产生影响。在厥证的发生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宇宙自然因素的参与和作用。比如,在夏季高温的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热厥;而在冬季寒冷的环境下,则容易出现寒厥。

以周易哲学的视角来解读《黄帝内经厥证探微》中体现的阴阳平衡与失调,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厥证发生的本质和人体健康的复杂性。这也提醒我们,在治疗厥证等疾病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的症状和病变,更要从整体上考虑人体的阴阳平衡关系,以及人体与宇宙自然的相互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治疗和人体健康的维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