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国边陲的崇山峻岭中,一位身着铠甲的将军正紧锁着眉头,陷入沉思。
这位将军是庸国护国大将军,也是这一世的安生。
据探子回报,晋国军队正在集结,意图十分明显。
庸国虽然比晋国弱,但凭借雪峰山天险,晋国要想占领大庸国并非易事。
问题是刚刚探子回报,奚国军队也在秘密集结,奚国国力昌盛,实力强大,而且新研出一种战车,己大量装备到军中,将士武装到了牙齿。
如果晋、奚两国联合,庸国就算有雪峰山天险也毫无胜算,灭国只是迟早之事。
庸国与奚国本是友邻,并有联姻关系,两国之间交往密切,国主也经常互访。
不料奚国新国主登基之时,突然扣押了庸国国主,并在庸国毫无防备之时,迅派大军占领了庸国大片领土。
护国大将军安生带领全军拼死抵抗,力挽狂澜,将晋国军队拦截在雪峰山脉之外。
雪峰山脉东西连绵数千里,山峰高耸入云,常年积雪,只有一条大峡谷通往外界,凭此天险,要攻入庸国并不容易。
可这些年,庸国新国主昏庸无道,重用奸臣,排挤护国大将军等一系忠良,加上连年干旱,致使国力日衰,连军响都经常不能保证,军队士气抵落,且装备落后,如果打消耗战,庸国抵挡不了多久。
安生知道,晋、奚两国其所以联合,是因为庸国在雪峰山脉现了几十处精铁矿,用这些精铁矿铸造出来的兵器,无论是硬度和锋利度远从前。
庸国己组织了一百五十万劳工开掘精铁矿,一旦大批量的精铁矿铸成兵器,不但大庸军队的实力将大幅度提升,而且可以出售一部分兵器,可以让庸国获得大量收入。
与庸国反目成仇的晋国当然不会坐视庸国强大,于是不惜以割让二个州郡的代价和高额回报拉拢奚国结盟。
在利益面前,奚国当然不会拒绝。
安生立刻将晋、奚两国军队的异动情况及利害关系写成奏本,派一名副将八百里加急送往庸国都城,请求火加派军队、筹集粮草。
庸国新国主虽然昏庸,但也不是傻子,深知其中要害,立即召集群臣商议。
将安生所奏之事宣布以后,晋国新国主道:“众爱卿对此有何良策?”
兵部尚书:“此事关系庸国安危,理当火增援并筹集粮草。”
户部尚书:“微臣觉得战事尚未开始,我庸国连年欠收,筹集粮草不急在一时,先让护国大将军顶一顶吧。”
左相:“晋国与奚国联合进攻我庸国一事目前只是猜测,尚无定论,待确定了再增兵及筹集粮草也不迟。”
又道:“护国大将军拥兵五十万,又有雪峰山天险可守,就算晋、奚两国联军到来,抵挡数年不是问题,没有必要现在就增兵及筹粮。”
右相:“晋、奚两国定是看上了大庸国的精铁矿,一旦联合进攻,调动的军队肯定不会少,必须未雨绸缪啊!”
兵部侍郎:“大庸国连年大灾,国库所剩无几,军队欠饷时有生,如此下去,只怕军心不稳,当务之急是要想方设法筹集粮草。”
右相:“微臣有一建议,虽然国库所剩不多,但许多大臣家中积粮不少,可以暂借国库,以解燃眉之急,军队是国家根本啊!”
又道:“微臣愿拿出5o万担粮食填充国库,支持军队,我想其他大臣也是愿意为国出力的。”
右相此言一出,除了兵部等少数几名大员外,其他大臣恨得咬牙切齿,又不好当场反对。
新国主当然知道许多大臣这些年搜刮的财富不少,加上他们拥有的田土非常多,可以说是富得流油,他早就眼红了。
军心不稳是影响江山社稷的大事,岂能含糊。
于是道:“右相所言极是,增兵之事待有定论再说,但粮草必须先行,以稳定军心!”
又道:“对于各位大臣的忠君爱国之心,孤甚感兴慰,所借国库之粮草数量将张榜公布,让天下百姓知道朝臣的忠诚,不知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不得不说新国主这招十分高明。
国主都这样说了,其他大臣哪还敢说什么。
群臣都知道,新国主虽然昏庸,但关系到自己江山社稷的事,从来都很上心。
安生收到国主旨意,虽遗憾没有增兵,但解决了粮草问题,而且比预期还要好,也心安了许多。
只是不知道晋、奚两国联军会派多少军队,几十处精铁矿能否保住,必须有一个万全之策。
庸国军队虽然只有五十万,但擅长山地作战,而晋、奚两国以丘陵和平原为主,没有山地战的经验,也就没有地利。
如果晋奚两国军队不过一百二十万,尚可一战,要是达到二百万以上,就很难抵挡了。
如果晋、奚两国有二百万以上大军,只有放弃雪峰山以南的三十多处精铁矿山,死守雪峰山峡谷,只要粮草足够,抵挡几年不成问题。
但这样被动防守,终究是下策,这也不是安生的性格。
安生对兵力进行了详细步署后,制定了一个方案,依然派副将八百里加急上奏兵部。
新国主召集群臣商议后,尽管多么不情愿将精铁矿山拱手相让,但如果晋、奚两国真有两百万军队到来,既使可以增兵,以大庸国国力也增加不了多少,只得同意了安生的方案。
安生凭直觉,晋、奚两国这次不光是要得到大庸国的精铁矿,而且要占领大庸国,派出的军队必定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