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我的学生生活500字 > 第三章 五明考上电大了(第2页)

第三章 五明考上电大了(第2页)

毅毅说,以后的千年中,宝光寺几经兴废。现存的宝光寺建筑组群修建于清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整体上,以宝光塔为中心,宝光寺保持了中国南北朝至唐代塔寺一体、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居中心的寺庙建筑格局。

五明和毅毅到达宝光寺,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面大照壁,五明看见人们会在上面摸福字,大树掩映下平和清雅的山门,让人心静。依次可看到天王殿、钟鼓楼、舍利塔、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侧殿有罗汉殿,可体验数罗汉,卜吉凶。

五明和毅毅过天王殿,一座巨大的方形宝塔扑面而现。由于天王殿和塔之间的空间狭窄,人不得不坐井观天似的仰视宝塔。肉眼可见宝塔微向西斜,所以此塔素有"东方斜塔"之称。

毅毅说,相传古时地震,宝塔摇摇欲坠,佛教徒冒生命危险前来保护,感动了上苍,派来四位与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其中一个用力过猛,塔就从此向西倾斜了。

五明和毅毅走进宝光寺,仿佛走进中国佛教建筑文化长廊。在这里,古代建筑成为寺院的主体,匾额楹联成为建筑的眼睛。佛家智慧浸润于建筑,淡淡墨香沉聚于匾额,浓浓诗意镌刻于楹联,不仅给予你空间之美,更以匾额蕴含深刻哲理、楹联富藏格律谜趣给予您心灵的滋养。

“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毅毅说,此联为何元晋书。寺庙对联,多寓佛教哲理。上联大意是说:从出家人看来,世间一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不是法也是法,法也不是法,叫人不要执着;下联大意说:人间的事情,没人了结时,轮回不停,苦海无边,只有不了了之,无挂无碍,烦恼解除,方可得清净自在。但这也不是真正了结。那又怎么才能了结呢?只有得了“无上正等正觉”,“波罗密”才是极乐。这个答案这里没有说,佛经讲得明白。说来实在玄妙,反正有信仰自由,可以宣传,信不信由你。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熟?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得田自心来。”

五明和毅毅看见宝光寺坐北朝南,整体建筑群由两条平行的建筑轴线构成。其一为禅宗寺院的建筑群。以宝光塔为中心,为一条对称庄重的建筑中轴线所统领。其二是净土宗寺院的建筑群,以罗汉堂为参照,有一条非对称状的建筑轴线。纵向空间组织上着,禅院为主轴线,各殿大气辉煌,鲁院宽敞、舒郎、庄严。净土院为主轴线。采用一系列体制较低的殿堂,院落紧凑、幽静。

毅毅说,到了宝光寺,就不得不到宝光寺的罗汉堂,它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分别一尊。造型优美,彩绘贴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且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很多东西,我们不去亲手接触它,观察它,而凭别人的讲述和文字的记载,是很难真正感受到它的存在的。这次来到宝光寺,虽时间短,但收获颇多。五明既欣赏古代宗教建筑的雄伟瑰丽,又感受到了寺庙内玄妙的宗教气氛,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学问里面还要行万里路的意思吧。

五明和毅毅还到新都的桂湖参观了一下。

新都桂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距离成都市约18公里。桂湖始建于初唐,原名“南亭”。

毅毅说,明代状元,着名学者杨慎(号升庵)在此沿湖广植桂树,饯别友人,作诗《桂湖曲》,“桂湖”由此而得名。

毅毅给五明介绍道,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川新都人,官翰林院修撰,经院讲官,24岁中状元,因议大礼,被流放云南,72岁死于云南戍所。杨升庵是着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着作达四百余种,着有古乐府杂言名作《三岔驿》,七言古诗《垂杨篇》,七言律诗《春兴》、五言古诗《海口行》和七言绝句《滇海曲》等名篇。《明史·杨慎传》称:“明史记诵之博,着述之富,推慎第一。”

毅毅说,杨升庵的作品之一《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也为很多人熟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五明不禁称赞,”真乃好词。”难怪被三国演义引用为开篇的词作。

毅毅说,桂湖全园占地面积约4。8万平方米,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园林。园内亭台楼榭清代古典建筑共2o余处,有成都平原保存最为完好的85o米明代古城墙。

桂湖的荷花和桂花因独具特色而闻名全国,被誉为全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和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盛夏时节,独有的桂湖红莲碧叶连天,万荷绽放,摇曳多姿;金秋时节,满园桂花竞放,银白丹红,争芳吐艳,一片繁荣景色。“红莲一朵千秋艳,金桂满城万里香”是新都桂湖独有的魅力。

五明看见,桂湖大门内两侧有一大一小两株紫藤。

毅毅说,这大的一株相传为明代状元杨升庵亲手所植,距今有5oo余年的历史,其主干直径达86厘米。小的一株直径为32厘米。两株紫藤枝蔓在大门正上方相交缠,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绵延,形成一座全国罕见的百米紫藤长廊,总覆盖面积42o平方米,实为巴蜀奇观,中华之最。桂湖紫藤的主干直径和覆盖面积比苏州拙政园和江阴中山公园的紫藤大许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藤王”。桂湖古藤条蔓纠结,盘亘纽绕,象征着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缠绵悲壮的爱情故事。后人常用此来比喻升庵夫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夙愿。

毅毅说,桂湖自明代着名学者杨升庵栽种桂花以来,桂花林、桂花树一直是桂湖的特色景观,桂花亭是桂花林里的主体建筑,现在桂花亭就是以“丛桂留人”为匾额。杨升庵的《桂林一枝》中是这样描述桂花的:

“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

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

秋天,桂花林中丹桂、金桂、银桂次第开放,游人憩息亭上,每每沉醉在浓郁的馨芬之中。

毅毅说,天然图画是指连接升庵祠、仓颉殿、地台子的走廊,建于清道光年间,桂湖的主体建筑升庵祠的小青瓦屋顶形式极其生动,景物虚实相称,前有开阔的水天,后有小桥长廊,左邻假山花木,右连湖边水阔,建筑风格受江南园林影响很大,使桂湖东部形成了与西部疏朗大气不同,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艺术趣味。

五明看见,交加亭是一座毗八角双亭,因吻接处采取省柱法,两亭有二柱共用。故名交加亭。一亭依岸,一亭跨水,一亭高一亭低,错落有致,浑然一体。

毅毅说,它不仅是桂湖最具特色的园林建筑之一,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一座非对称的双亭。此亭所在地,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时还是一座高台,道光晚期,废台建亭,俗称水心亭,原有匾曰“看花多上水心亭”,此处为桂湖观赏荷花的最佳胜地。

“夫唯大雅名千古,所谓伊人水一方。”

意喻以双亭来比喻状元杨升庵和才女黄峨,歌颂他们真挚的爱情。

毅毅说,新都古城墙始建于隋唐时期,当时为土筑泥夯之土城墙,明朝正德初年,新都知县张宽和百户汤聘莘合砌砖石城墙,形成保留至今的总体风貌,为成都平原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古城墙上古树掩映,郁郁郁葱葱,有金桂、银桂、丹桂、香樟、楠木、银杏等珍贵树木,四季常绿,景色宜人。

五明看到杭秋是一座小青瓦卷棚式的木构廊桥,位于升庵祠的南侧,形如一只浮在水上的游舫。置身其中,两侧水面盛开的红荷尽收眼底,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毅毅说,问津楼语出《论语·微子》:“使子路问津焉。”登楼俯瞰湖光,寻幽访胜,可感受到:“地静一尘不起,楼高四望皆通”的意境。

桂湖荷塘始建于隋唐时期,有上千年栽种荷花的历史,现已成为全国着名的八大荷花观赏胜地之一。早在两汉时期,新都就种莲成风,唐代诗人张说的“莲洲文石堤”的诗句,记录下了桂湖在唐代栽种荷花的情况。明代杨升庵不仅遍植荷花,而且对荷花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清代杨道南重修桂湖以来,桂湖种荷就有了官方的连贯记载。在今天桂湖满塘碧荷,摇曳多姿,再现了清代“十里荷花海,好是采莲时”的盛况。

毅毅说,翠屏山是桂湖的一座清代假山,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清代川派鹅卵石假山。亭亭建于1913年,是升庵祠与杭秋之间的一座位于水上的草亭,也是国内唯一的一座重檐草亭。桂湖翠屏山面积37o平方米,高3。85米。其造型以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方式,由低到高,形成四到五个不同的纵深层次,给人一种崇山峻岭的感觉,山峰为东西走向,近与不远处的桂湖城墙遥相互应,远与西南向的雪山气脉相同。桂湖翠屏山的成功之处是它在园林结构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屏障审美作用,将近距离内高低、大小、体量各不相同的三处建筑升俺祠、杭秋、亭亭隔挡起来,使之达到相辅相成,互为陪衬的最佳审美效果。

毅毅说,十里荷花香世界,半城杨柳掩楼台。因古人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同时寄升庵、黄峨几经离别之意,而名此曰杨柳楼。杨柳楼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o),重建于1981年,卷棚屋顶,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站在杨柳楼上凭栏远眺,但见“画舫远汀迷柳树,一池明月浸荷花”,触景生情,使人顿起兴怀之感。杨柳楼斜对的湖畔上是濒水建筑小锦江,这是一座建于水面的阁楼,因仿照成都锦江边的濯锦楼而建,故名小锦江。

五明对桂湖的对联印象比较深的有,曾国藩提的:

“五千里秦树蜀山,我还过客。

一万顷荷花秋水,中有诗人。”

还有郭沫若写的:

”桂蕊飘香,美哉乐土。

湖光增色,换了人间。”

还有魏传统写的:

“桂香飘十里,

诗韵遗千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