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大明肃王家父朱元璋百度百科 > 第100章 陇西迁民抖音号 南阳刘秀(第1页)

第100章 陇西迁民抖音号 南阳刘秀(第1页)

见王府的中护卫指挥使张大龙如此识大体,朱楧很是满意,又简单交代了几句,见时辰到了,便吩咐手下登船准备启程了。

朱楧毕竟是藩王,老朱和朱允炆是国家的君主,按照礼制是不用送出城外的,不过,他们也安排了礼部的堂官来送朱楧。

对礼部的堂官来说,送藩王回藩一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这些王爷们的谱一个比一个大,对礼仪的要求很高,自已当不上太子,恨不得排场摆的比太子还要大,自已只要稍微不注意,就会受到他们的训斥,甚至是责打。

不过,他们见这个肃王倒是很低调,很好打发,只要自已按照朝廷的规制恭送他,他就不挑什么毛病,心里对他很满意,私下谈论的时候,对朱楧也是赞口不绝。

这就是朱楧的目的,也是他现阶段的战略之一,那就是老朱活着的时候必须装孙子,尽量表现的低调,与世无争,好让老朱和朱允炆的注意力不要集中到自已这边。

他也想像其他的穿越小说的主角一样,一上来就怼天怼地,甚至还有弹劾老朱,请老朱退位的,这不是开玩笑吗?眼前的可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从乞丐到皇帝的洪武大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第一人,你让他退位?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朱楧从来都不敢因为自已是个穿越者就在老朱面前装备,嘚瑟,因为他知道,这样会死的很惨,不光是对老朱和朱允炆恭敬,就连他们派来的官吏,不管那人的级别有多低,他都以礼相待,就是想着现阶段塑造自已忠臣孝子的模样,使老朱和朱允炆放下对自已的戒心,从而安心发展。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老朱当年教给他们的战略,朱楧认为,这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战略,力量没有发展起来,你犯什么浪啊?

现在是潜龙勿用,蓄势阶段,一定要低调再低调,慢慢地积蓄的力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不敢有丝毫的骄傲。

等老朱死了之后,那才是自已或跃在渊的时刻,到时候,自已的力量积攒的差不多了,到底能不能跃起来,鲤鱼化龙,那就要看自已的造化了。

吉时已到,朱楧命令自已的护卫指挥使张大龙放了几声炮仗之后,便带着船队启程了。

老朱还是护犊子的,本来朱楧回京城时只带了两百人的护卫,但是,老朱考虑到朱楧此次回去带了家眷,又买了那么多的茶叶和丝绸,太过扎眼,为了以防万一,又从京城里拨出来一千精兵,让他们护送朱楧回到张掖。

现在是洪武时期,天下太平,小股的土匪都不多见,有了这一千多精兵护送,再打着藩王的旗号,朱楧的安全可以说是万无一失了,没有那个土匪会打劫他,除非是吃饱了撑的,脑子坏掉了。

朱楧等人就这样在这一千二百精兵的护送之下,一路来到了陇西,按照朱元璋的圣旨,朱楧可以在这里迁徙一些民众前往河西一带。

陇西就是陇山一带,陇山就是现在的六盘山,为什么叫陇山呢?请各位打开中国的地形图看看就知道了,本来一望无际的关中平原延伸到这里地势突然升高,好像田地里的陇一样,突然在平原上崛起一道山脉,中间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

这里也是中国历史的著名景点,想当年刘秀平定关东和关中只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但是后来攻打陇山一带的天水三郡,竟然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期间还搭上了自已的表哥,方面军总司令来歙的性命。

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马谡失了街亭,没有及时阻断曹魏的大军上陇山,导致他老人家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功亏一篑,为此丞相那个气的呦——“我三十万大军,风餐露宿,浴血奋战。。。。。。”

可以说,老三国的这句台词,应该是说出了他当时的心声。

后世的著名导演、演员王宝强先生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八角笼中,讲的就是他带着陇山一带的孩子们练格斗的故事。

看过电影的都知道,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那里的山沟里的生活条件还十分艰苦,更别说几百年前的大明朝了。

这里大多是山地,分配还极不均匀,贫农、无产者大有人在,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让朱楧从这里移民的原因。

这里人多地少,而朱楧那里土地平整,都是平原,人少地多,中和一下,甚为合适。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老百姓只要有几亩薄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可以安心过日子,否则的话,一贫如洗,媳妇儿都娶不上,活着也没有什么意思,为了弄钱,就容易作奸犯科。

大明朝的陇山一带属于陕西布政使司管辖,朱元璋早就派快马将朱楧要从陇山移民的圣旨传递给了他。

陕西布政使李文泰知道朱元璋的极致护犊子的性格,在接到圣旨之后,不敢怠慢,立即下令,凡是陇山一带,无产者、赘婿、医、乐、杂工、渔民等所谓的贱籍,还有下等下的民户,全部准备好,准备跟着肃王一起迁移到河西。

这一道命令下来,立即在陇山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中国人都有安土重迁的习惯,有道是人离乡贱,离开自已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以及熟悉的亲朋好友,街坊四邻,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是人心里都会犯嘀咕。

那个地方好不好啊?去了之后,咱们该如何立足啊?

因此,这段时间,陇山一带的百姓,都在讨论着迁移这件事。

“当家的,官府的通知下来了,咱们家是下等下,要跟着肃王迁移到河西,你说这事靠不靠谱啊?”一名中年妇女满面愁容地问自已的丈夫说道。

女人家最是不喜欢变故,官府的一纸文书下来,让他们直接迁到数百里之外的河西,她的心里就跟十五个水桶打水一样,七上八下的,一点底都没有。

她的丈夫蹲在地上,喝了一口凉水,脸上也是愁云密布,叹了一口气,道:“我怎么知道靠不靠谱?我这一辈子,最远地方就是去过一次县城,我根本就不知道那个什么河西在哪?

不过,我听人说,凡是跟着肃王殿下去的,去了之后有五十亩良田,咱们在这里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加上我爹留给我们的,也就几亩山地,日子过得怎么样不用我多说。要是真有五十亩良田,那这地方还真是去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