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便都是把目光锁定在纸张的背面。
当“文靖安”三个字又出现在众人眼中为什么说又呢
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默认在场之人只有文靖安能写出这样的诗词了
因此当确认了作者果然是文靖安之后,王大人和李碧存等人将目光转移到了文靖安身上。
文靖安报以礼貌性的微笑,笑而不语。
王大人和李碧存面面相觑,他们都是诗词行家,如果说文靖安之前那一端午横空出世有“瞎猫碰到死耗子”的嫌疑,是运气好恰巧凑出了那般妙句,那么此时再一七夕则完全洗脱了他的嫌疑,证明了他的实力,一次是凑巧,两次便绝妙,此诗一出,再也没有人可以质疑他的诗才了
这时,其他的旁观者已经忍不住开始品鉴文靖安的这又一大作了
“妙啊全诗通篇没有七夕、牛郎、织女等词,仅用鹊桥二字便点名了诗意。”
“最妙的还不在这你看后两联,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说的只是牛郎织女么说的只是儿女情爱么说的是人生你我相交若总如初次相遇时一般,这世上哪还有什么恩怨情仇”
“对啊我家那婆娘一直像第一次瞅见她那么俏就好了,老子也用不着纳小妾了。”
但因为他这句话太粗俗,被人抓住后衣领拖出了人群。
众口一词的夸赞之后,轮到权威评论员王大人声了。
身为一县之尊,先帝钦点的同进士,王大人也不说那些俗套话,只下自己的结论。
“大盛诗坛两百年,此诗可入前十”
文靖安“”
上次那端午李碧存怎么评价来着李碧存说可入大盛诗坛前二十。
这回这七夕直接进前十了。
有了王大人一锤定音式的点评,便不再需要其他的言语夸奖,到了这一步,王大人也把那诗暂且放下,跟诗歌作者文靖安说道“靖安,你是如何想出如此佳句的”
文靖安笑言“我也说不上来,只是以前读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知道他们被王母阻隔在天河两岸,只有七月七日这天能见一面,即便如此,他们二人仍是千年如一、矢志不渝。但如此对他二人来说到底残忍,我便想如果他们能永远像初遇时一般生活,也就不用遭受后来的苦楚了。”
一番话说完,王大人和李碧存深以为然,其他人则是恍然大悟。
不过王大人到底是同进士出身,于诗词一道也是颇有研究,学问深厚,因此问道“你尾联所提秋风画扇可是出自南梁刘孝绰班婕妤怨妾身似秋扇一句当初班婕妤为汉成帝妃子颇受恩仇,后被赵飞燕妒忌设计陷害,随后遭落冷宫,班婕妤心有不甘,作怨歌行一,以秋扇为喻抒满腔怨弃之情。”
文靖安心说“这个我真不知道”
嘴上恭维道“县尊大人学识如海斗量,学生这点微末心思瞒不过大人慧眼。”
其他人听文靖安这么说,赶紧跟着恭维,纷纷称赞县尊大人学识渊博,慧眼如炬
王大人相当受用,捻着他那抹小胡子颔道“秋风画扇本指怨弃,用在牛郎织女身上并不合宜,不过若是用相弃指代相离也说得过去,再者你后两句跳脱出儿女情长延伸至人生感悟,整体来说便是瑕不掩瑜,足以成千古佳句。”
其他人自然又是纷纷应承,文靖安则向王大人拱手作揖,说道“学生受教了。”
王大人心满意足颔,一会看看那诗,一会看看文靖安,真是相看两不厌,越看越喜欢。
这时李碧存干咳了一声,文靖安现李碧存竟然是在给他使眼色。
一开始没明白是怎么回事,林宁宴又在他后边轻声道“小序。”
文靖安“”
上次他写那端午的时候,诗前小序把陈守严、李碧存和林宁宴等人都写了进去,这次又来一七夕,质量比端午还高,诗前小序当然不能浪费。
一回生二回熟,李碧存和林宁宴略微提示文靖安便知道怎么做了,趁着王大人醉心赏诗的空挡,主动说道“县尊大人,学生想在这诗前加一小序,序里将大人名讳写入其中,不知大人可否准许”
王大人一皱眉,一副为难的样子,反问道“合适吗”
文靖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