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养儿防老什么意思 > 第1章 历史镜像(第1页)

第1章 历史镜像(第1页)

公元1964年农历12月初的某个凌晨,天刚朦朦地从纸糊的窗户上透进一丝亮光,母亲墨氏就叫醒了儿子墨贤。“贤,天快亮了,该动身了,到山那边找神婆,一定要问个明白,你媳妇肚子里的孩子究竟是男是女?”

大雪刚过,一股接着一股的袭人寒气像冰剑一样刺骨。

墨贤搓着还未睁开的双眼,问墨氏:“娘,那要是女儿呢?要怎么办好?难道还有办法可以不要吗?”

“当然可以不要。”

“可是都有八个月多了的时间呢。”

“这个你不用操心。你只管去问神灵,保佑她最好怀的是男孩。其他的,你就不用操心了。”

母亲墨氏坚定而冰冷的口吻让墨贤禁不住就一阵颤抖,他下意识地裹紧破旧的棉袄,仍旧感觉得到头皮冷,感觉今年的冬寒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严重。

墨贤这不是操心,而是担心。自从妻子周莲花被确定怀有身孕之后,母亲墨氏就跟墨贤换了床铺,让墨贤单独睡在了一直搭在楼下柴火灶间茅草铺,墨氏则裹着被褥,在墨贤和周莲花的婚床边上打地铺。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天还没亮透就起床干活,是墨氏一生勤劳的好习惯。墨氏身先士卒,自己要是起床了,儿子和儿媳就不能比她晚起或者多睡一分钟。但在那天,墨氏破天荒地没有惊动熟睡中的儿媳妇,而是猫手猫脚走路无声地下了木楼梯,进了灶房,一边起火热上昨晚就已经准备好的红薯粥,一边叫醒了墨贤,就是为了让墨贤赶个早去山那边问个神,确认下儿媳周莲花身孕的孩子是不是个男孩。

墨贤一边应和着母亲墨氏的催促,一边愁得把眉头拧成了‘川’字。

他担心万一老婆生的是个女孩,担心老母亲会去怎样对待第一胎就生了女儿的老婆周莲花,担心这可能不幸降世的女孩的归宿。。。。。

无数种感觉不太良好的可能,让墨贤睡意顿消。他支吾着“嗯”了一声,端起母亲早就为他准备好的红薯粥,一口气喝得个底朝天,碗净如舔,一摸嘴,转身出了门。

墨贤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脑子里不断地想着母亲从他一结婚就开始挂在嘴边交代他的话:“天可怜见,你没兄弟没姐妹也没其他亲人,你父亲这一支脉的根不能断在你身上。这第一胎,必须是个男孩,你父亲他在上头看着才能放心。”

其实母亲的话有一半是错了的,墨贤想自己虽然没有同父同母的兄弟和姐妹,但也不是没其他亲人。墨贤的父亲墨邦名就有个堂弟叫墨邦兴,墨邦名的父亲墨经川和墨邦兴的父亲墨经鸿就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再怎么隔代,墨邦兴的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与墨贤也是承了同一支太公血脉,也应该算的上是堂兄弟的亲人关系,但硬气的墨氏不准墨贤跟他们一家亲近。

墨贤很是理解母亲的想法,就他自己的意愿里,他也不是很乐意认堂叔这门亲人的,他的骨子里好像也没有什么亲人可亲,除了母亲。

虽然说上一代人的恩怨不能移交到下一代人身上,但墨贤毕竟是打一出世,就被苦难和欺凌同时伴随着自己长大。这帮子所谓沾亲带故的亲人,不仅没有伸以过援手,还把他孤儿寡母差点赶出那座破落的大院。幸好住在大院边上有户搭得上那么一点点边的远亲的远亲出面说了些还有人道的话,他母子俩人才在大院后门的楼梯脚下那间柴火房安了身。

最初给他们母子安身的柴火房不足八个平方,一半用黄土搭了个双锅柴火灶,大锅用来煮猪食,小锅用来煮人食,中间设置了一个能蹭锅火的热水罐。灶前挨着一口大水缸和两只四五十升容量的水桶,灶后用来放柴火,柴火只能存放一天的用量。柴火房的另一半靠边搭了个炕,下面存放只要能够果腹就算是人口粮食的农作物,上面就是母子两个人的床铺。其他空余的地方,就只能放下几个小矮凳和一张勉强能够坐下四个人吃饭的小矮桌,以及锄头、扁担、竹杠、犁耙等放在外面怕丢的重要农器具。至关重要的还有两只木板马桶,晚上放房里备用大小便,白天就挑到地头上加水作肥料,用地方话来说,这样的居住环境,就是“水缸睡床连锅灶”,狭窄潮湿,昏暗阴冷。

想起自己在这座窝了二十多年的大院,墨贤的心里就跟着母亲墨氏一起憎恨起来。自己能成为遗腹子,一半也是拜这院子所赐。至于究竟为什么促使短命的父亲绝情的把他差点憋死在母亲的肚子里,也是在早早的懂事后听了墨氏自己诉说的。

“贤,你记住,我们现在睡觉吃饭的屋原先就是你父亲尚在人世时专用的堆放柴火的猪棚。你记住,属于我们家的还有楼梯东西两间大房,以及二楼的三间卧房。你记住,为了你父亲,你也得给我拿回来。你记住,你的身上有一半流淌着我的血液,不能像你父亲一样,活成好心没好报的下场,你得记住,好人不长命。。。。。。”

墨贤想起母亲每每说到父亲,凄惨悲苦的神情里,总有咬牙切齿地仇恨与愤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期,许多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在饥饿中抛弃妻子,大富大贵了几代子的人家,在一夜之间沦落的苦难场景到处都是。墨贤的母亲墨氏,据说从浙江温岭一带逃难到墨家村这个山旮旯里来之前,也是个大家闺秀。这点,从墨氏不足三寸的精致小脚上可以看得到她之前不一般的家境。

在墨贤深刻的记忆中,年轻时的母亲墨氏,五官姣好,面容清秀,举手投足之间总透着优雅,即便在以往那些有上餐没下顿的苦日子里,她也能神定气闲地迈着小脚步上山下地挖野菜。

墨贤的父亲墨邦名仅用几块红薯的代价就娶了她,确切的说应该是收留。那大概是民国三十九年的样子,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中国遍地都是饥饿至死的腐烂气息。不仅是墨氏的命苦,全国的老百姓的命都很苦。小日本正闹的起劲,国共两家好像也没和谐共处,对外打一战内部干一架的,弄得全国都是烽火连天。

战争之下最苦的人自然是百姓,这是铁的历史,铁的事实,还能说啥?还能有啥好命?能有啥好日子过?有红薯充饥,能活命,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也多亏这个人口不小的村落,在四周大山的庇护下,没有被小日本扫荡覆灭的危险。墨家村不仅四周环山,山外还绕有东海,因为处在海湾最里头而只有回头路可走的小蜗居,幸运的没险要到成为主战胜地,是当年难得的一处没有被炮火蒙烟的地方,因此收容了许多逃难的百姓,以至于后来这个村成了一个杂姓颇多的大村,墨家村这个名称也逐渐被瓜分为东边、西边、里房、外房、上山、下山等诸多村中村。到墨贤娶媳妇那年,就直接升级成为了山里山外那一大片村落的人民公社中心。

墨贤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的墨家村会从人民公社变成乡政府,接着又被撤乡并入原上级的镇政府,墨家村从此无“村”这一叫法,而是用上了“片区”这一让墨贤也不懂啥意思的官方头衔,“墨家村”在第二代身份证上彻底消失不见。

当然,关于墨家村的历史变迁,或者说没落的过程,是后话,墨贤想不到,也不会去想那么多无关紧要的问题。他的思绪还在母亲墨氏的那些回忆之中。

在水深火热的当年,没有枪炮声不会死人且还有红薯充饥的安全地方毕竟不多,墨氏为了活命,迈着被裹成畸形的“三寸金莲”,徒步百公里逃到墨家村,并被以收留的方式嫁给了墨家二少爷,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墨邦名为了整个大院里的人的生计,还有快出世的墨贤,仗着年轻气盛和战前的一些熟人门路,跑出山去偷运稻谷。这可如何了得,国难当头,要活命的人那许多,你还敢偷运?哪怕是那小小的一百斤还没去壳的稻谷种子也不行。活命的种子没有着落,墨邦名注定锒铛入狱。

历史是很奇怪的,即便全国民众都在遭受着外国入侵的苦难,本地政府也不缺惩罚苦命人的监狱,更不乏种种牢狱酷刑。

墨贤经常会在母亲讲完同样的故事后,想象着父亲的样子:清瘦、挺拔、刚毅、健壮,讲义气、讲孝廉,爱国爱家爱着村上人的性命,也爱着还未出世的自己。据他母墨氏亲每一次痛到双眼充血到可以滴出血滴来的哭诉,不用过多想象,墨贤就能清晰可见地看到父亲墨邦名去世时的壮烈镜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