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业的人,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大家都做着同样的事。真要说的话,“找犯人”和“猜犯人”根本不是什么两面,只是人类真实的一面。
当然,虽说影响力有大有小,现在这个时代,即使是个人也能向全世界发表意见及偏见。
不,推给时代也很奇怪。
在自己的小圈圈里流传的谣言,结果却造成国家灭亡或大恐慌的逸话早就不胜枚举。这也是在历史上重复到令人厌烦的一种发展类型。
“话题有点偏了,让我们言归正传吧……那么,隐馆先生,如果不想被一再冤枉,难道只能保持‘从来不被怀疑’吗?”
“若是如此就不用这么辛苦了……单纯要应付被人冤枉后的窘境已经不容易,还要在从未有任何经验时未雨绸缪,简直……反过来说,如果最好的对策真的是‘从来不被怀疑’,那么不就等于是在说‘只要被怀疑过一次,就可能再也难以翻身’了吗?”
这么想的话,或许我还算幸运,因为也有人只是蒙上一次不白之冤,就失去了工作和家庭,整个人生都毁掉了。
别说是有二就有三,光卷入一次的冤案,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或第三次的机会,一次就失去了一切。
于是为了不被怀疑,平时广结善缘便显得相当重要。正因如此,若能像信用合作社的冒领犯那样,与周围建立起“即使已经罪证确凿仍会被信
任”的关系,真有个遭遇麻烦的时候,还是会有可靠的伙伴在身旁。
以我为例,绀藤先生正是如此。
在出版社打工时发生的案子,大家都怀疑我,只有那个人,直到最后都相信我。
我很高兴,同时也感到胆怯。
觉得仿佛是坏心眼的我正在利用他的善良——虽说这样想也真是把自己贬得太低,但是人一再地被怀疑,结果就是会把自己贬得这么低。
“只是,虽然我们会认为平常就行得正、坐得端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也有人就是达不到‘平常’的标准。”
怎样都无法好好过日子,跟不上时代,与周围的人也处不好。去批评这种人“谁叫你平常不好好做人”,未免也太残酷了。
事实上,也有人纵使成天做旁门左道的事也没事。
更何况也没有人能保证平常行得正、坐得端,就绝对不会成为冤罪事件的被害人。
虽不完全适用于信用合作社的冒领犯,但如同在推理小说中“最不可疑的登场人物就是真凶”俨然成为一种公式,“没想到那个人会做出这种事”这句话背后的意义,与说出“果然是他啊”所伴随的恍然大悟,或许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差别。
无论是谁,无论怎么小心,都无法避免卷入冤案。
“这跟不管是成绩斐然还是素行不良,不管是受欢迎还是被排挤,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班上霸凌对象的情况其实大同小异——要成为身陷冤罪的
被害人,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
“霸凌……是吗?”
围井小姐重复我说的话。
我只是想举个例,但她似乎很在意——“一步一脚印”是深入社会的新闻媒体,或许不只是冤狱问题,也曾推出这类专题吧。
不过,围井小姐马上意识到那不是这次的主题。
“从毫无理由就被安上冤罪的被害人立场来看,或许的确像是一种来自社会的霸凌也说不定。”
她修正了轨道。
“隐馆先生虽然将冤案分成三种类型,但一旦身陷冤罪,不管是哪一种,应该都一样没有道理可言,不是吗?”
接着又提出问题。
“你说都一样没道理,但第二种和第三种的情况都不是完全无法回应。若是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我,只要指出那些证据的错误就好了;如果是有人要陷害我,只要揪出那个人就行了。”
不过话说回来,实际指出错误和揪出真凶的人往往不是我,而是各位侦探。无论如何,姑且不论恢复名声和回归社会的问题,遇到这两种类型的冤案,如果只是要洗刷冤屈,还能用讲道理的思考来对应。
“原来如此……可以理解。可是,隐馆先生,最常见的冤案其实是第一种类型对吧?”
“没错,所以才麻烦。”
既没有明确的理由,也不是谁刻意为之,只因前前后后顺势就地,于是被怀疑的时候,就算是名侦探,也会撞上看不见的障壁。
名为情绪化的
障壁。
“也有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后来发展成第一种类型的情况,那是其中最糟糕的状况了。”
得到名侦探的协助,好不容易洗刷了冤情,也可能依旧毫无意义。
不过,也可能是冤枉别人的人一旦表态过不信任,就很难找到台阶下的关系吧。亦即所谓的自保。
刚才也稍微提到过,冤枉无辜的人,其实是各自独立的犯罪——虽然不是故意的,却还是犯下这样的罪——不想承认如此事实的心情,会让人无法老实承认错误,即使已经证明遭到冤枉的人其实无辜,也会一直认定“尽管如此,犯人还是那家伙”。
结果又在罪上加罪——可能还会反过来说出“我们也被骗了”这种宛如自己是被害人的台词。
“回顾过去我曾被卷入的冤案,想必有些相关人士至今仍深信我才是犯人。可能认为我只是‘巧妙地借故脱逃’,甚至对我更加恨之入骨。”
真要说的话,一切都很顺利、能神清气爽彻底解决的例子少之又少。
在许多人眼中,我找侦探来证明自己的无辜,与嫌疑人雇用精明的律师将事情摆平,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差别——实际上我也觉得是大同小异。
无法坚决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