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大明天下hui329太监了吗 > 第9章 大同镇(第2页)

第9章 大同镇(第2页)

除了懂得一些医术之外,他对各种草药更是如数家珍,很多草药即便已经被晒干,面部全非,但是只要经他之手,看一看,闻一闻,就立马清楚是什么草药。

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见识远非这个封建王朝的那些人可以相比,只要条件允许,他完全可以弄出一些这个封建王朝的人想都不敢想的东西。

想到于此,他对自己接下来的路,顿时就有了足够的信心。

收拾的时候,他那个大包裹中除了几件用于御寒的衣物之外,里面装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药材。

这些药材到时候就算不能物尽其用,至少在关键的时候也能救急。

比如当他实在没有办法撑下去的时候,可以拿出一些药材换上几个铜板,暂时顶一顶。

。。。。。。

蔚州灵丘县所在的大同府不仅仅是山西省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更是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其地理位置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边防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外,大同的地理位置还体现在其对周边地区的控制和影响上,乃是大明王朝在北方的重要军事和政治据点。

然而他长这么大,却连蔚州这个小小的灵丘县都没能走出去过,所以他这次独自外出,首先便要好好看一看这个大明王朝的九边重镇。

当然,他的好好看一看并不是为了欣赏这个九边重镇的边塞风景,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够让自己突破的机会。

据他所知,在嘉靖年间,大同这个九边重镇仅仅八年时间就发生了两次兵变。

大同南蔽太原、西接榆林、东连上古、北对塞外,乃是大明京师西陲的重要屏障,但由于这里地势平坦,面对悠忽往来的蒙古骑兵几乎无险可守,于是在镇城北九十里修筑了五个堡,作为防御蒙古骑兵的前哨。

嘉靖三年秋。

五个堡垒已经筑好,需要选调镇兵两千五百家去驻守,每堡五百家。

然而,镇兵们却私下商议说:“距离城下二十里,都经常受到侵扰没有安宁之日,如今五堡孤立在距离城下近百里之地,一旦敌人来了又有谁能够前往援助呢?就算死也不愿前往。”

士卒们向时任巡抚张文锦请求不去戍守,然而张文锦不许,并严令催促士卒整装出发,而受命调发士卒的参将贾鉴又杖责了队长,从而激怒了这些被选调的镇兵,镇兵们就在为首几人的率领下,杀死贾鉴并裂其尸,逃出城外,啸聚集于塞下的焦山。

事变发生之后,张文锦害怕这些兵变的人与塞外的蒙古骑兵联合,又好言相劝将这些人招抚到城中。

但当张文锦追查为首倡乱者的时候,为首几人又再次生事,聚集乱兵焚毁大同府门,并劫出囚徒、焚烧都察院门。

兵变益发不可收拾!

张文锦见势不好,跳墙逃入博野王府之中,结果却仍然被这些乱兵搜出杀死并裂尸。

不仅如此,乱兵们还打开府库,用库藏军甲器械武装起来,又去围杀镇守和总兵。

幸好这两个人早就多藏起来,这才幸免于难。

事情越闹越大,乱兵们也没有了主意,于是他们便从牢狱中放出了一位因事被逮捕入狱的总兵官朱振,推为首领。

朱振见无法推脱,便与这些乱兵约法三章:勿犯宗室,勿掠仓库,勿纵火杀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乱兵们商量之后,表示愿意听从约束,只是要时任镇守和巡按等官员代为上奏,请求朝廷赦免他们。

得知详情的嘉靖帝,责怪已经被乱兵杀死的时任巡抚张文锦抚驭失宜,以及贾鉴等相应的官员太过严刻才导致兵变,感到事情宜小不宜大,便命兵部左侍郎李昆资敕赦之。

原本这场兵变风波就该偃旗息鼓了,但过了几天之后,朝廷的赦书还未送到,城外却到了一支大军。

原来这是兵部尚书金献民和总兵官杭雄等人率师出镇甘肃,途经大同,驻师补充给养。

然而乱兵们根本不知道,以为是朝廷派遣过来的讨伐大军,已经解散的乱兵们重新聚集,人心惶惶。

他们一度还包围了代王府,乱子越闹越大。

嘉靖帝甚是不悦,最终决定派遣京军讨伐这些大同乱兵。

不过为了边境稳定,仍未大动干戈,只是捕杀了乱兵之中为首以及作恶最甚的那些人。

嘉靖三年的大同兵变,由于嘉靖帝用人得当,以及所用之人也不辱君命,终于得以平定,大同转危为安。

可是八年之后,随着蒙古骑兵的频发骚扰,大同再次发生兵变。

嘉靖十二年七月。

河套蒙古骑兵东渡黄河,将要入侵大同,嘉靖帝得知之后,立即命兵部左侍郎刘源清总制宣府、大同、山西、保定诸军务,防备蒙古。

为了防止蒙古骑兵的冲击,大同时任总兵李瑾建议在天城之左挖一条长四十里的壕沟,用以遏止蒙古骑兵,得到刘源清的批准,令其三天之内完成。

李瑾平日本就驭下少恩,不得军心,这时得了统帅之令,加之工期紧迫,更加任意捶楚。

士卒不堪忍受,一下子就聚集了近百人,不但合力将其杀死,还胁迫总兵朱振代理指挥并纵火烧毁了时任巡抚潘仿的官署。

时任巡抚潘仿奏报,是因镇将用法苛刻才导致的兵变,希望朝廷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而那位总制刘清源却奏请讨伐。

最终,嘉靖帝降旨,命刘清源和潘仿相机剿抚。

于是,潘仿与相应官兵设计擒获首恶十余人,缚献刘清源军门。

原本这场兵变已经可以逐渐平息,可是刘清源却是脑子一热,发了一则榜文,榜文中强调,当年五堡之变,朝廷处置太过宽松了,才导致了再次兵变,这次必须从严处置。

那些参加过那次兵变的士兵看到这个榜文,人人感到惴恐,以为朝廷要追理前次之事。

大同城内人心不安。

然而即便如此,刘清源却全然不顾,并且还火上浇油,他提议严加审问那些被擒获之人,然后根据那些人的口供进入大同城抓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