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瞬,整个会议室都炸开了锅。
就连戴楠都已经失态,可想而知许秋这句话带来的震撼性有多大了。
“技术报告,起码有几千字吧,许医生难不成你早在协和的时候就开始写了?”
“就是从颈七互换术开创算起,到现在也没有多久,太夸张了……”
谁家技术报告,不是动辄数个月的修修补补,最终才能出一个初稿。
许秋这算什么?
开挂都不带这么离谱的。
“技术报告给我,我看看!”而这时,视频里的戴楠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赖光圳等人才反应过来……这会儿猜测这么多有什么用,直接看就完了!
而许秋则早已经做好了准备。
这次的技术报告,他复印了几十份,就是为了让赖光圳等人当面捉虫。
当然,还有一份电子报告给戴楠。
“戴教授,过去了。”许秋操作了一下手机,就把文件给了戴楠。
随后,不管是会议室还是视频之中,都变得无比寂静。
只剩下哗哗翻阅文件的声音。
以及时不时响起的抽气声。
“嘶。”
“一万多个字的技术报告?”
“太细致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看完之后感觉我也能做颈七互换术了!”
而更多的人,此刻却全然沉浸在了许秋撰写的报告之中。
赖光圳、范鑫等人,手指有些颤抖地翻过一页又一页,被上面详实的技术剖析完全吸引。
颈七互换术的原理与机制,他们都已经了然于胸。
然而,当看到许秋对手术细节的阐述时,即便是极其擅长显微缝合的赖光圳,此时也有些目瞪口呆了。
这次的技术要点,比之前许秋展示的手术还要多了不少东西。
比如,增加了术中影像规划。
其中就提到了应用cT三维重建臂丛神经走行+术中声实时导航,进行解剖定位。
而且还点明了需要注意斜角肌三角区、锁骨下动脉毗邻关系、神经外膜血管走向等解剖标志……
这一步,在不切断术式已经降低了难度的情况下,再次把手术的门槛往下调了一截。
此外。
许秋对术中各种吻合技术也做出了详尽且细致的教学。
比如神经断端的处理。
需要显微裁剪为阶梯状,这样可以降低张力性神经瘤的生率。
以及束膜缝合标准,推荐标准为9-o显微缝线行四定点定位缝合,但如果技术达标的话,做八个点的对位吻合更好。
而且这次的《技术报告》,也总算让他们知道,想要掌握颈七互换术究竟要具备哪些基础功底了。
一路看下来,赖光圳等人只觉得吃惊。
太精确了!
神经解剖学方向,需要了解臂丛神经的详细分支,其中重点掌握颈七神经根走行及支配区域;需要熟悉颈部筋膜层次与毗邻结构,比如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区域……
显微外科方向,则要做显微镜下血管、神经吻合的专项训练,着重练习神经束分离与精准对位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