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远遁的意思是什么? > 第61章 不如无书(第1页)

第61章 不如无书(第1页)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中期俄国的大作家。他于1844年入喀山大学学习,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2006年曾有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风靡一时。该片第八集《寻道图强》讲的是沙皇俄国的崛起之路。片尾这样说道:

“十九世纪后期的俄罗斯先进分子中,有的主张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有的要完全按欧洲的模式改造俄国,有的提出刺杀沙皇并付诸了实践,有的则走向农村去平分土地。别林斯基则表示社会主义对于我变成了新的理想。

“在各种思想选择和实践运动中,俄国走进了二十世纪。1905年,当俄国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终于迫使沙皇成立了国家杜马,同时还任命总理大臣来主持改革。

“托尔斯泰并没有在这种变化中看到希望。他给总理大臣写信说:‘只有率先站在欧洲各民族的前列,促进人民消灭由来已久的各民族共同的私有制的不公平现象,才能让俄国尽快地发展起来。’”

学者意见:“他最基本的一个思想就是应该走一个共同的富裕的道路——农民村社的道路,大家没有私人财产,大家一块儿来走那种互相一块儿协作、一块儿生活这么一条道路。”

“但是,托尔斯泰向往的公平与和谐没有到来。仅仅两年之后,沙皇就解散了国家杜马,一切改革无从谈起。沙皇政府在社会的持续动荡中延续着它最后的时光。在过去近两个世纪中,曾经将国家带向强盛但却始终无法触及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沙皇改革走到了尽头。俄罗斯的发展需要新的力量来推动。

“1910年10月29日,一生在为俄国寻找出路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在一个乡村火车站中,他病倒了。八天后,八十二岁的托尔斯泰带着对俄罗斯未来的深深忧虑去世了。”

我现在问你:托尔斯泰为什么会以八十二岁的高龄离家出走

如果根据上面的纪录片材料作答,我相信你会说他出走是为了探求俄罗斯的未来之路。尽管材料中没有这样说。可是,下面这段材料却会让你眼镜大跌。

托尔斯泰的婚姻很不幸福。他离家出走前在给妻子索菲亚的告别信中写道:“过去我生活在豪华的环境里,现在我再也不能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下去。我所做的事:脱离红尘。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安静地幽居起来。请你理解这一点。倘若你得知我住在何处,你也别去找我。”

对此,索菲亚做过这样的描述:“说是留给我的那封信不过是个借口,那是为了让全世界人看的。”

出走的真相隐含在托尔斯泰给女儿的信里:他出走是因为十分恼火妻子“那些间谍行为,永远的责备,处置我的手段,永远的操纵,对我的最亲最有用的男人发仇恨……”

《托尔斯泰夫人日记》最后一段说:“人们不让我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跟前去,用力拉住我,把门上了锁,我的心真是都要碎了。”

我们无法评价托尔斯泰夫妇孰是孰非。但是,读了上面这则材料,我们不禁要对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原因划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再讲讲陶渊明的故事。

我们除了熟知陶渊明的诗,还知道他写的散文《桃花源记》,以及词语“陶醉”也同他有关。有关他的最著名的典故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作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县。

上面这段材料是《晋书·陶潜传》的记载,属于正史材料,按理说应该可靠。千百年来,我们对陶渊明的印象都是蔑视权贵,自信清高。可是,在辞职的背后会不会另有隐情

有的学者指出,东晋末年中央政府的势力很弱,下面的军阀势力越来越大,就像三国时期的诸家诸侯一样。其中有个门阀首领名叫桓玄。桓玄于公元404年前后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以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有的读者对桓玄可能不大熟悉,可是对刘裕应该较熟,他是南朝“宋”朝的开国君主。辛弃疾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就是刘裕的小名。桓玄是桓温的儿子,慨叹年华易逝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就是桓温说的。

桓玄起兵叛乱前,陶渊明曾经在他帐下听用。现在桓玄被刘裕打败了,刘裕请陶渊明为自己工作,陶渊明敢说不去吗去了以后,又担心时间长了刘裕会找借口杀害他,所以就干了八十多天,找个理由,归隐了。

现在我问大家:托尔斯泰离家出走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还是躲避自己的妻子

陶渊明辞官归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是为了自保

请不要轻易下结论。

纪录片那样编辑可能是为了不破坏托尔斯泰的形象。那么伟大的作家怎么能因为家庭琐事而离家出走

正史和教科书那样编辑是为了树立陶渊明的崇高品格。那么有才华的人怎么能屈膝于乡里小人呢

我们再想想:我们在中国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都是马克思本人说的吗马克思说过的一些话有没有被传播者故意丢掉要不要读一读德文的原著考究一下

说实话,您现在读的佛经没有多少是释迦牟尼说的原话,您读的《圣经》也没有多少是耶稣本人说的福音,《道德经》有多少是老子的真言我们也无从得知。每一本书、每一句话在流传的过程中都受到传播者的学识水平、思想境界、政治目的等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我们在学习时要灵活运用,多角度分析,切莫唯书是从。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四十年前,在路上捡张报纸都是农民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一个途径,那时学和记很重要。可是,如今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可说是铺天盖地,那么学会分析、辨别和思考显得犹为重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要立足于庐山之内看庐山,而是要站在泰山之顶,饱览天地,届时才能掌握真理,以免被人所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