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丞相亲自去了一趟董家,和董尚书密谈许久。
几日后的大朝会上,董尚书便上了一道请立储君的奏折。董尚书博学多才,文采也是一等一的。这一份奏折写得慷慨激昂,听得人热血沸腾。
臣子们反应也很微妙。一方面,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女帝陛下生了宝儿公主后,再没有过喜讯。宝儿公主四岁就开蒙读书习武,一应待遇都比照着培养储君来的。现在女帝陛下要立太子,不立宝儿公主还能立谁?
另一方面,心里也着实有些别扭。大梁龙椅上坐着女帝,太子又是宝儿公主。这岂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几十年内,大梁都是女子坐江山了?
如今大梁处处开设南阳学堂,读书的女童越来越多,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中女进士的也是一批又一批。各地的官员中,女官从零星几个,迅速增长到一个可观的数字。
长此下去,大梁官场怕是要涌现大批的女子官员。大梁的时风俗气,也如斗转星移,逆转乾坤了。
臣子们打从心底不乐意。
奈何董尚书是礼部尚书,上奏折请立储君天经地义。还有杨尚书丁尚书等众臣附议。册立太子一事,根本容不得臣子们反对。
曹御史更是直接跳了出来,张口就道:“公主殿下天资聪慧,文武双全,臣请皇上册立公主殿下为太子。”
董尚书忍不住瞥曹御史一眼。
这个曹御史,当年花五万银子跑官,补了御史的官职。张尚书倒台的时候,曹御史毫不迟疑地和张尚书划清界限,这几年处处想皇上之所想,俨然是皇上的狗腿子。
小人嘛,有时候比君子好用得多。
女帝陛下冲曹御史笑了一笑:“曹御史所言,甚合朕心。”
曹御史得了皇上夸赞,浑身都来了劲头,又将宝儿公主吹嘘了一通。在他口中,宝儿公主读书习武的天赋举世无双,小小年纪就能看懂奏折,简直就是古来今往第一神童。这是天佑大梁,赐给大梁的瑰宝。这样的宝儿公主,天生就该是大梁储君。
董尚书微微抽了抽嘴角。论不要脸和无耻,他实在远远不及曹御史,还得继续修炼。
有曹御史带头,臣子们陆陆续续地出言支持立储一事。
立储大事,就此定下。
大朝会散后,姜韶华心情颇佳地回了昭和殿。
宝儿公主双眸熠熠地迎了过来,先行礼,然后扑进娘亲怀里:“娘,我真要做太子了吗?”
姜韶华对女儿的课业要求严格,私下里也有温柔慈爱的时候,笑着搂住女儿的小身子:“娘亲是天子,你是娘唯一的孩子,当然要做太子。”
宝儿公主美滋滋的,过了片刻,忽然想到了什么,张口问道:“娘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孩子,不得不立我为太子。还是因为我足够优秀,担得起太子之位?”
姜韶华俯头,和女儿对视:“立储是大事,不能任性肆意。如果你平庸无能,我宁可从姜氏宗亲里选一个继承人,也不会立你为太子。”
“从你四岁开蒙读书的那一日起,我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你的言行举止。观察了四年,我才决定立你为储君。”
“欲戴王冠,先受其重。做储君,比做宝儿公主累得多。等储君册立大典之后,你就随我上朝听政。”
宝儿公主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娘放心,我一定用心听政学习,绝不会让众臣看笑话,更不会让娘失望。”
姜韶华微微一笑,握住女儿的手:“好。”
番外之平王(一)
立储不是小事,程序繁琐。
册立储君大典,是礼部差事,最忙碌的就是董尚书了。礼部上下忙了三个月,在四月初六这一日,金銮殿里举行了储君册立典礼。
八岁的太子殿下,穿着明黄色的太子服,眉眼肃穆,竟然颇有威仪。站在女帝陛下身边,俨然就是小了两号的姜韶华。
长宁侯崔渡,和众臣站在一处,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女儿成了大梁太子。满心的骄傲之情,几乎要溢出胸膛。
典礼结束后,是盛大的宫宴。
李太后领着平王殿下一同赴宴。
李太后掌宫务之后,颇为低调,从不干涉前朝政务。平日除了打理宫务,就是陪伴平王。
平王今年已经十七岁了,五官俊秀,白白胖胖,满脸开心的笑容。眼睛如水般清澈,一看到底的那种。
太子殿下和平王坐得近,不时为平王夹菜:“二叔,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肉丸子。”
“菜也吃一些,别总吃肉。再胖下去,就不好看了。”
宝儿隔几日就去宁安宫请安,和平王时常一起玩耍。叔侄两个感情很好。
平王很听宝儿的话,宝儿夹什么菜,他都老实吃完。吃饱了,平王坐不住,很快就蹿出殿去玩耍。
论身形,平王已经成年,高高壮壮,十分康健。
论智力,平王勉强有个四五岁的样子,清晰的指令能听懂。复杂一些的,就一脸茫然了。
臣子们也习惯了平王的跳脱,只要不当众脱衣服什么的,就随平王开心吧!
“平王殿下也十七岁了。到了该大婚的年龄。”吃喝得差不多了,臣子们借着酒劲闲话低语:“不知哪一家的姑娘,能有幸做平王妃。”
“听闻太后娘娘,在去岁就开始为平王殿下操持亲事。应该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吧!”
“听说是选了一位李家的姑娘。”
“肥水不流外人田。平王脑子虽然不行,身份可尊贵得很。女帝陛下好吃好喝地养着平王,只要平王不闹腾,就是一辈子富贵。太后娘娘选平王妃,当然先紧着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