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三七小说网>角色创造类是什么意思 > 译者序(第1页)

译者序(第1页)

第一部分

演技六讲

波列斯拉夫斯基

编者按

波列斯拉夫斯基以英文写成的《演技六讲》初版于1933年,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AnActorPrepares)早了三年。《演技六讲》不仅是在美国,甚至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讲述斯坦尼表演方法基本原则的第一本著作,一经问世再版不断,先后被译为汉语、捷克语、挪威语、印尼语、土耳其语、葡萄牙语、波斯语、波兰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十多种语言。本书第一部分采用郑君里先生30年代的经典译本(收录于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郑君里全集》),在尽量保持其风貌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编辑加工,以使其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译者序

演员的表现手段是他的声音、动作、感情——而不是写在纸上的字。单以演员的地位来说,我是不配,而且是不必执起笔来。

传说西登斯夫人(SarahSiddons)演《麦克白》(Macbeth),观众中往往有人晕过去;萨尔维尼(TommasoSalvini)演《奥赛罗》(Othello),也惊天地泣鬼神;他们对这两个角色所写下的论文却非常平凡。但有什么关系呢?他们的演技依旧成为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的近代

演出之有力的传统。

有修养的天才尚且如此,何况是一些庸俗的演员?假使我梦想过从天才的著作中追寻一些演员工作的启示,那么我现在做到的也不过是搬字过纸的平庸工作而已。

自来批评家写演技的论文比演员自身写得多,演员在文字上的贡献也远逊于在舞台上。但,他们最大的贡献已随着时间消逝了。幸运的西登斯夫人只在伦敦图书馆里留下些赞美的零简,更幸运的莎拉·伯恩哈特(SarahBernhardt)也不过在初期的电影里留下了破碎的形象,那么像塔尔马(François-JosephTalma)、肯布尔(FannyKemble)、欧文(HenryIrving)、科克兰(Benoît-stantCoquelin)等人能够把自己的造诣留在纸上让后学者吟玩,倒不仅是他们自己的,而且也是我们的幸运。

这几位一代名优的遗范自然值得后学者遵循。但从一般看来,与其说他们想为后学者阐明表演技术的法则,毋宁说他们想创造自己的演技哲学。演员表演某种情感是否需要有切身的经验;他是否要运用真的情感去表演;演技是要跟生活接近还是隔离——这些问题他们都已借重自己的经验给出不同的答案了。自然,我们得到了几个宝贵的基本原则,可是并没有接触

到技巧的要素。

《演技六讲》的目的,如艾萨克斯(EdithJ。R。Isaacs)在原序里所说,就是代演员选择一切必要的工具,再指示他应用这些工具的方法。

作者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RichardBoleslavsky)说过:演员的艺术是教不了的。他生来就得有才能;但是把他的才能衬托出来的技术是可以教的,而且非经教授不可。所谓技术,不外是指完全实际的,人人可得而有的东西。

技术的基础是演员的形体训练,但这还不是作者所谓的“技术”。他把身体的训练譬作调整一件乐器。他说:就算是调整得最完善的一把小提琴,假使没有音乐家去演奏,它也不会自动地奏出乐声来的。理想的演员一定要在取得一个“情感制造者”或创造者的技术以后,在能够遵循杰斐逊(JosephJefferson)的训诫,“内心要热烈,头脑要冷静”以后,他的装备才可谓是到家。这一点办得到吗?自然办得到的。不过是要我们把人生看作两个不同的步骤所凑成的一个连贯的顺序:一步是“问题”;一步是“动作”。第一步,演员先要了解他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然后,意志的火花再把他推入动态的动作之中。一个演员处理一个角色的方法,起先是只要能够在登场后的五百分之一秒内,

把头脑冷静下来,认清当前的问题;随后在第二个五百分之一秒,也许是五秒或十秒钟的五百分之一内,把自己很热烈地投入情境所需要的动作中,他也就取得了完全的演技。#pageNote#0

即知即行,这就是演技的最单纯而最正确的真理。这不是太简单了吗?是的,真理往往是最简单的。读者只要花几小时的工夫便可以把它读完了,在译者也不过是费去几百小时的工夫。可是译者自己觉得是谈不到理解它的,因为它不是文艺作品,而我们又都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作者希望我们能够像书中的女孩子一样,很用功,很有悟性。但他讲了一节以后,却让她实践一两年再来。他说这种事业需要我们花上毕生的精力,同时也值得我们把毕生贡献给它。

末了,我想介绍一点儿作者的履历。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原籍是波兰,在莫斯科艺术剧院(MoscowArtTheatre)做过演员,在该剧院的第一工作室当过导演;后在美国实验剧院(AmeriLaboratoryTheatre)当导演,同时在百老汇和好莱坞也导演过不少戏。他的电影作品到过中国的有《拉斯普京与女皇》(RasputinandtheEmpress,1932)、《亡命鸳鸯》(FugitiveLovers,1934

)、《13号接线员》(Operators13,1934)等。他还导演过《悲惨世界》(LesMisérables,1935),当过《复活》(WeLiveAgain,1934)的表演指导。

这篇序有一小部分是吸取艾萨克斯女士的意见,译者未便掠美。又,书中(特指本书第一部分)的注解是译者所加,当初原想聊作浏览自修之助,现在只好将这些未详尽的参考,自愧地搬到读者面前。

郑君里

一九三六年初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