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昭收起了名单,没急着离开,看见邓绥一脸好心情,便问道,「世家又给陛下带来好消息了?」
邓绥颔首笑道,「是啊,他们不仅捐了一大笔钱,还主动承担了江南和西北地区的开发。」
世家如此积极也是说来话长,他们有的想君主立宪制丶有的想共和制丶有的想总统制……
但邓绥一个都没答应,并指出了他们的不合理之处,想改革制度是吧?那也要大汉有那个条件,没有条件,说再多都是白搭。
於是,世家们一个个都喊着要发展,要赶着创造出条件来,邓绥就列出了一个个发展计划,让世家自己认领,邓绥就在他们後面验收成果。
有不少投机者都提议过邓绥登基,但邓绥想得明白,仅凭邓氏一族,难以扫清她登基路上的阻碍,不仅要面对刘氏诸侯的反叛,还要面对其他世家豪族的挑战。
她政治素养不低,通读《後汉书》後,也窥见了一点在她之後的权力斗争——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
窦丶邓丶阎丶梁轮流坐庄,六後临朝,都默契的选择不生育,而是抱养一个宗室子立为皇帝,全都奔着皇太后临朝称制的目标前进。
这种现象的背後,仿佛是世家的默契。
登基是做不到了,但邓绥希望东汉可以一直女君称制。
於是,在邓绥和世家目标一致的情况下,皇位依然是刘氏的,但皇帝不能单独召见大臣,更不能插手军政。
所有政令都必须经过皇太后过目审阅用印;政令的拟定由世家组成的政事阁完成;各地郡县代表组成的政务院统辖六部,负责执行落实;分封到各地的刘氏诸侯王则承担起封地内的督查工作。
有汉一朝,女君御宇,寰海谧清。
武周
洛阳,万象神宫中正在举行一场新科进士的琼林宴。
这一批取得功名的进士是新帝登基後加恩录取的第一批进士,女男共七十六人。
由於朝中缺人手,他们当中已经有不少人得到了官职委任,此时都为有了前程去处而兴奋不已。
坐在其中的崔清沅是此次科举的状元,她吟诗一首後,引得众人纷纷要来纸张下笔作诗,吟诗声此起彼伏,不绝於耳。
坐在上方的皇帝让宫人将诗作收集呈上来,交由当朝中书令上官婉儿评审。
在上官婉儿评审的同时,刚登基一年的太平又令人把诗作抄录一份送到上阳宫。
去年这个时候,武皇大病一场,病愈後就把皇位传给了改姓为武的皇嗣太平公主,她本人则移居上元宫修身养性。
武曌在天幕出现後就格外注重养生,她要力争多活几年,好好看看大周的改变。
天气暖时,武曌还会带着人到各州县巡游。
即为视察民情,也为了提升另一个「自己」的能力,顺便也会提点一下孙女万泉。
这当中还闹出了不小误会,有人以为武曌心中属意的储君不是太平公主,而是武家的小辈。说来话长,这事缘起於武曌给另一个自己安排的身份是武家旁支的小辈,取名叫武华。
但当太平公主登基後,这种误会自然就消散了。
在武曌内心深处,她把维系武周长久的最大的希望放在了自己身上,不是说不信任女儿太平,而是人会更相信自己。
所以武曌致力於把「另一个自己」培养到文武兼修,然後维系武周发展个五六十年,如此武周朝廷差不多就稳定了。
後来的事实也如武曌所想,武周前四代皇帝身边都有同一位帝师辅政,帝师历经四朝,伴君左右,为武周王朝稳定立下了补天浴日之功。
寿元将近的那日,武曌似有所感,她结束最後一次巡游,回到了洛阳,於万象神宫宾天,葬於乾陵。
经年之後,中书令上官婉儿去世,追赠太傅,谥惠文。
太平辍朝三日,亲着素服吊唁,并让婉儿陪葬於自己的帝陵。
北宋
自从天幕出现後,刘娥每日上朝都是着龙袍。
对此情景,大臣们刚开始是百般阻挠,但当刘娥和惠国公主赵书灵拿出了许多新奇事物,组建出一只新式军队,扫平四方後,大家就逐渐欣然接受了。
虽然圣人言牝鸡司晨,惟家之索,但圣人言也会过时啊!反正大宋群臣现在很满意他们的皇帝。
扫平四方,收回燕云十六州,彻底解决史书上记载的可能会发生的靖康国难,仅凭这一点,将来为刘娥议一个祖的庙号也未尝不可!
更不要说刘娥和赵书灵带来的新式科技,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每个人都很满意现有的生活。
至此,刘娥的登基更是顺理成章。
刘娥宾天后,赵书灵顺利继位,又继续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大宋国力推上了顶峰,史称昭明盛世。
--------
<="<hr>
哦豁,小夥伴们如果觉得不错,记得收藏网址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