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儿还想再追问,但看着木良漪的样子,张了张口,又闭了嘴。顿了顿,婉言安抚道:「郡主别伤心,听闻萧三娘子自幼在军中长大,性情孤僻怪异,本就跟寻常姑娘玩不到一处去。奴婢从前在宫中的时候,亲眼见到小公主伸手要她抱都被冷脸拒了呢。所以今日的事,郡主着实不必放在心上。」
嘴上这麽说着,心里想的却是:她性情孤僻是其一,不跟你来往恐怕也不全是这个原因。遍观永安城中官眷贵女,哪个愿意同你来往,名声还要不要了?
马车内一时无话,又走了一段路,快要抵达郡主府时,木良漪却忽然开口,道:「不回府了,去贾楼街。」
刚说完,又改口:「不,先去大庙街李家胭脂铺,我上回答应引莲和摘梅送她们李家胭脂铺的胭脂。」
这引莲和摘梅,乃是贾楼街最大的一处瓦子桑家瓦子里唱戏的戏子儿。听到这二人的名字,黛儿眼中便露出鄙夷之色。
不过却没驳木良漪的话,吩咐车夫调转马头,先去大庙街。
李家胭脂铺的胭脂在整个永安京中都有名,总店开在御街上,专供禁中采买,大庙街上的这家是分店,为达官贵人家中的夫人姑娘们所喜爱,价格自然也不菲。木良漪亲自下车到铺中挑选,挑挑拣拣拿了四盒,记在帐上叫店家去郡主府要钱。
「这盒给摘梅,这盒给引莲。」重新回到车中,木良漪面上不愉已经全然不见,开始分配胭脂。
她拿出四盒中颜色最艳丽的一盒,递给黛儿:「黛儿姐姐,这盒给你。」
想起要同瓦子里的戏子用一样的胭脂,黛儿自然不愿意。可是这胭脂珍贵,颜色又着实好看,她又舍不得丢。笑着接了,捏在手里来回摩挲。
「郡主买了四盒,最後一盒是给谁的?」见木良漪并没把最後一盒给青儿,她问道。
「我自己用。」木良漪道。
听她这麽说,黛儿心里对这盒胭脂接受了些。
又想到木良漪居然让那些戏子跟自己用同样的胭脂,不免生出几分轻蔑来:果然是在民间长大的,一点儿体统也没有。
桑家瓦子人声鼎沸,马车停下,黛儿听着这属於市井的杂乱声便不禁皱眉。
她实在不想下去。
「黛儿姐姐跟我们一同去吗?」木良漪接过青儿递来的帷帽戴在头上,见黛儿还没有动作,问道。
她从三年前来到她身边,开始几乎寸步不离。後来跟木良漪一起逛瓦子,起先几次虽然不悦却贴身跟着,来了五六次之後,便不愿意再跟着进去了。正好木良漪买了青儿到身边,便由青儿陪着她进去逛,黛儿在马车里等着。
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她会跟上一回。
黛儿想了想,上次一起去不过是半月前的事,况且又没什麽异常,不必盯这麽紧吧,遂摇头,道:「郡主去吧,奴婢听不得戏园子里的锣鼓声,头疼。」
「那好,你在这里等吧,要吃什麽叫他出去买。」她指着外头的赶车人道。
青儿先跳下车,又扶着木良漪下来,两人朝着引莲摘梅所在的牡丹棚去,很快融入热闹的人群中。
……
慈元殿,乃是皇后中宫。
宝座上的皇后乃泰和帝仍是一名不起眼的宗亲时所娶的妻子,姓赵,出身并不煊赫的四品武将之家。十年前南逃的众臣将身为宗室的泰和帝扶上帝位的同时,也将她扶到了一国之母的位子上。
她的父亲曾在定南王手下任职,所以与萧燚也算是自幼相识。
和泰和帝一样,赵皇后面对萧燚的时候,也是以礼相待,称呼三妹。
「听闻昨日安宁郡主去府上拜会,三妹居然与她有旧?」
「并无。」萧燚道,「上巳那日她游玩时不慎落水,我把她救了上来。」
「原来如此。」赵皇后道,「难怪,初三当夜她发起高烧,两日不退,竟是落水的缘故。」
「她病了?」
「郡主府里的人是这麽回的,前日报请宫中叫了太医过去,半日後回说退烧了。」赵皇后的语气并无关切,却转了话音接着道,「只是三妹,还是不要和这位郡主多做来往的好。」
萧燚放在腿上的手手指微微收紧,面上分毫不显,抬头看赵皇后,问道:「与她来往有何不妥?」
赵皇后想要开口,又想起自己贵为中宫之主,有些话不合适从她口中说出。
於是便向身旁的老嬷嬷使了个眼色,後者会意,便接着道:「三娘子许是不大出门应酬,也不关心京中贵女们在外的风评。」
「这位郡主虽不是飞扬跋扈的性子,但有一点,总爱往勾栏瓦子里游逛,是以在外的名声很不好,稍爱惜些名声的姑娘见到她都要退避三舍。」老嬷嬷苦口婆心道,「三娘子正在议亲,若是传出与这位有来往,恐怕於亲事不利。」
「话说回来,即便不为亲事,为着三娘子自己的清誉,也该远着她些。」
……
萧燚从宫中出来,上了马,沿着御廊外的街道缓缓地走。
永安城的风是软的,把人的骨头都能吹酥。
金甲跟铁衣打马在後面跟着,猜测今天去宫中是做什麽。自从将军将上一个夫婿人选吓退之後,宫里已经一个月没叫人进去了。
转过御街,进入车水马龙的闹市。道上行人往来不绝,梁京音混着江南语,不过短短十年,就已分不清哪些是土生土长的永安百姓,哪些是仓皇南逃的梁京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