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想法在6平脑海里迅形成,依靠嵌入芯片的强大计算能力,很快就得到完善。
这个办法到底能不能成,还得先做个简单的试验,进行一番验证。
6平暂时没有通知其他人。
如今有了智能芯片的辅助,他有什么想法,只需要通过后土直接出命令。
地球号的制造车间内,一个流水线自动启动。
原材料很快被送到一个加工中心里面,开始按照6平勾画的蓝图制作样品。
几天后一艘无人驾驶的飞船,脱离了地球号,向着空旷的星际急驶去。
飞船疾驰了半个小时,与舰队和雨星保持着一光分的距离,然后开始减,停在了某处空间。
这时飞船的一个舱门打开,从中飘出了一个略显奇特的试验样机。
这个样机造型古怪,外表看起来由两部分独立的部件组成。
中心是一个鸡蛋大小的球体,在这个球体十几米以外,有一个小型的聚变动机。
两者并没有直接接触。
动机开始点火,强力的高能粒子流迅喷出,动机开始逐渐加。
与此同时,十几米以外的那个球体,竟然也开始同步加。
从数据反馈来看,两者的加度完全一致,仿佛动机的推力直接作用在球体之上。
很明显,动机的推力并没有直接作用在小球上,可是小球还是产生了加度。
这就是6平想到的办法。
两个物体之间不生接触,还能实现相互作用力的办法有很多,电磁力就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磁悬浮技术就是具体的表现形式。
只要将这种方式结合人造引力技术,加以改良,就可以带动物体运动。
6平造出的这个样品,中心的球体可以当做雨星,离中心十几米以外的动机,其实也并不是悬空的。
中心的球体是一个宏观原子的聚合体,动机的位置正好处在它的视界边缘。
动机强大的推力,全部转化成了电磁力,与宏观原子的引力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小球的引力视界产生加度。
从而带动小球一起运动!
这是集合了电磁力与引力技术,一种非常简单的组合应用,形成的新的驱动方式。
其核心是宏观原子的引力场被推动了,连带着小球同步运动。
实验数据很快就反馈到了地球号上,6平将这次试验的各种参数进行了记录,然后建立了一个分析模型。
再将雨星的相关数据代入模型之中,很快就得到了他想要的数据。
6平的计划就是在雨星的防护罩上,安装大量的大功率聚变动机。
驱动雨星的整个地磁场和人造引力场,然后带动着雨星进行亚光飞行。
这个办法也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借鉴了人类以前构想的光飞行设想。
由于时间膨胀效应的存在,物体自身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