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帝略有忧愁,他本以为老五信誓旦旦,将豫南一事交给他不会有问题。
谁知仅半个月,豫南便来报,五皇子先是惩治贪官收回粮草,又武力镇压下暴乱流民,下发粮草。
一切本顺利,谁曾想粮草不足,仅发了十几日便竭尽,原本镇压下的流民再次暴乱,甚至更加严重,若不是三皇子外家寻了些富商援助,恐怕豫南如今乱成一锅粥了。
但粮草甚少,恐怕撑不过几日。
大周豫南土地上一片萧条,百姓脸上布满死寂,个个骨瘦如柴,嘴唇干裂。
县令府的三皇子近日急的嘴上起泡,粮草逐日减少,京都还未传来消息,待粮草殆尽,豫南恐怕真完了。
这日,三皇子从京都带来的谋士前来拜访,这位是帝师的得意门生,虽出身贫寒,却是我朝首位六元魁首。
“殿下,如此等下去不是办法,还需我等想法子渡过难关。”
三皇子又如何不知,忧愁道:“李大人可有计策?”
在三皇子略带期待的眼神下,李大人颔首,“若是真如五皇子所言,三月后降雨,臣倒是有法子。”
在明武帝日日为豫南之事急躁时,豫南传来喜讯。
豫南向来是商贾聚集地,经济繁华,富商众多,刚大旱便有商人恶意抬粮价,百姓贫苦,自然买不起。
三皇子便派人与之前卖粮的商贾商议,将储粮捐出一部分,自然不是白捐,自古商人地位地下,若是捐粮到一定量
,便能授予官职,并立碑铭记。
此消息一出,便有不少富商纷纷找上三皇子,口中说的大义凛然,其实隐晦打听官职之事,得到三皇子的保证,立即将粮食捐出。
我朝官职授予有严苛的制服,先不说需有贡献,最主要的是商贾低下,大周开国有规定,不许商贾入朝为官。
三皇子虽出了良策,但实行起来甚是艰难,不过明武帝思及他外家,倒也觉得可行。
朝堂上,明武帝一将周皓川的计策讲出,便有人出言反对,“皇上,此事万万不可,商贾不可为官是开国便定下的规矩,不可违背。”
有反对便有赞成,“规矩是人定下的,如今豫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中,难不成要为这规矩弃豫南百姓不顾?”
两方人争辩的火热,最终还是以帝师为首的赞成派获胜,明武帝正是知晓结局才未插手。
武官向来不管这类事,文官中帝师门生居多,自然大多是赞成派,以多胜少。
圣旨一下,豫南原本观望的商户也开始捐粮,有了粮草,三皇子这才稳住豫南百姓。
大周三十五年十月,天降大雨,雨水足足下了七日才天晴,豫南原本被挖干的河水充盈起来,干涸的土地也湿润了。
三皇子离开豫南那日,百姓夹道欢送,直至马车出了豫南,百姓才不再跟随。
与三皇子一同离开的周宇川坐在马车上阴沉着脸,他能想象回京都后,明武帝会如何训斥他了。
眼中划过怨愤,都是顾轻轻的错,若不是她出的主意,他怎会处理不好豫南之事。
上一世周宇川到豫南后依旧是这般处理,唯一不同的是上一世没有三皇子协助,百姓再次暴乱后周宇川将消息私自压下,伙同当地贪官武力镇压。